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几个随机试验中,侧支状态改变了血管内治疗(EVT)治疗卒中的效果。本研究评估了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侧支循环与血运重建状态、远期预后、短期临床结局、组织预后之间的关联,并检验是否存在EVT与良好预后相关的时间窗。方法对本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了 224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LVO)接受EVT的卒中患者(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利用数字血管剪影(DSA)ASITN/SIR评估侧支循环,0-1为差,2为中等,3-4为良好。根据24小时头颅CT评估出血转化进行分级评估。术后1d,7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短期预后,采用头颅CT对出血转化分型及水肿程度进行分级评估。90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功能结局,0-3分定义为良好预后。分析侧支循环水平对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及恶性水肿、出血转化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不同侧支状态的患者在术后1d、7dNIHSS、血运重建状态、出血转化分型、水肿分级、梗死体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与侧支中等及良好患者相比,侧支差的患者有较高的术后1d、7dNIHSS评分,高水肿分级程度及较大梗死体积,较多发生24小时出血转化及更严重脑水肿程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9,95%CI=1.016-1.124,p=0.010),更严重水肿分级(OR=2.011,95%CI=1.173-3.447,p=0.011),高血糖(OR=1.384,95%CI=1.078-1.776,p=0.01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支架成形(OR=0.037,95%CI=0.003-0.513,p=0.014),LDL-C(OR=0.389,95%CI=0.186-0.811,p=0.012)是保护性因素。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hNIHSS评分改善小于<50%的预测因素包括不良侧支血流(OR=0.461,95%CI=0.243-0.877,p=0.018),梗死体积较大(OR=1.028,95%CI=1.008-1.048,p=0.005)。在侧支差的亚组分析中,结果显示良好血流分级与良好预后相关(x2=6.938,p=0.018)。3.术后7d NIHSS评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不良(beta=-2.007,p=0.044)及较大核心梗死体积(beta=0.159,p=0.001)与7d NIHSS评分较高相关(p<0.05)。4.恶性脑水肿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大梗死体积(OR=1.024,95%CI=1.009-1.039,p=0.002),侧支不良(OR=0.407,95%CI=0.027-6.044,p=0.048)为独立危险因素。5.脑实质出血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p=0.047),严重水肿分级(OR=2.780,95%CI=1.651-4.682,p=0.000),低LDL-C(OR=0.847,95%CI=1.042-3.640,p=0.037)是脑实质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侧支的治疗前状态对于血运重建再灌注程度、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组织预后(包括梗死核心及最终梗死体积,恶性水肿,出血转化)有一定预测作用。侧支的基线状态与起病至穿刺时间无关,晚窗内的患者与早窗预后及临床结局特征无明显差异,侧支差的患者得到良好再灌注可能仍然是有益的。良好的侧支与较好的短期神经功能相关,但不能预测远期预后。LDL在短期预后、出血转化及远期结局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