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pretation of Childr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by Chesterman's Mode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失去了能为交流各方所共同接受的普遍性道德标准的约束,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文化冲突。翻译活动中存在的这种普遍性道德标准即翻译伦理。   西方翻译伦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了长足性的发展。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将翻译伦理这一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划分并提出了五个主要的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研究翻译伦理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视角,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五四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现象令人瞩目,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无论从数量、题材、涉及的国别以及从事翻译的人数上来说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五四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分析这段时期的翻译现象对研究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和创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模型出发,结合五四时期翻译实例剖析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伦理问题,逐一探讨了五种主要的翻译伦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希望能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打开一个更新更广的视角,同时也为翻译伦理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持。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是“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以“等值论”为基础的传统语言学式研究模式,把翻译视为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
简·奥斯丁(1775-1817),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英国女作家,一生共完成了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本文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对外文化交流步伐进一步加快,大量的英文电影作品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人们对于英文电影名称汉译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很多学者和专家也就英文
学位
影视载体是人类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方式。影视翻译尤其是字幕翻译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作用。然而,影视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因缺乏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