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林沄先生的《古文字学简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前言及第一章第一部分的翻译及翻译报告。《古文字学简论》主要讨论汉字的分类、考释古文字的途径、汉字字形历史演变的规律等问题,英译有一定难度,其间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及其由汉学家马几道(Gilbert Louis Mattos)和罗杰瑞(Jerry Norman)翻译的英译本《Chinese Writing》作为平行文本,对本次翻译颇有助益。本实践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翻译的源起、翻译的进程以及译文质量控制的办法,接着从字词、句、段方面对其中一些文本的翻译进行了讨论。从字词来看,主要讨论了古文字学术语、器物名称和书名的翻译。原文中多次涉及的重要古文字学术语如“六书”、“象形”、“指事”等,第一次出现时其翻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拼音、汉字、意义的英译,此后用拼音或英译指称。器物名称的翻译,有些结合了拼音转写和翻译,名称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沁阳玉简”中的“沁阳”二字用拼音转写,其中有实意的字如“玉简”、“镈”则译出意思;有的全部转写为拼音,不译出意思。从句子来看,一些句子中,重要的背景知识省略了,因为作者认为汉语读者对省略的背景知识十分了解,但这种假设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英语读者,因此翻译中补全了省略的信息;一些句子由于其中一些词语意义不明确,或由于句子的内在逻辑不明确,导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种情况则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的确切含义及句子的内在逻辑,并在翻译中明确表达出来;对于太长的句子采取切分的方法,分句内容重复的句子则采取合并的方法。从段落来看,一些段落在翻译时调整了句子顺序,这是为了使译文中同一段内的句子联系紧密,语流顺畅,或是为了符合英语的写作习惯;在一些段落中,原文没有明确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或缺乏段落的整体构架的明确表示,翻译时添加了明确句子间关系或段落整体结构的成分,以减少阅读时可能产生的困惑。目前对汉语古文字学英译的讨论不多,本次翻译实践及报告为此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其中对汉语古文字学材料英译的讨论对后来的译者,特别是翻译类似文本的译者或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