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从秦汉一直到近现代,对荆轲的关注从未间断过,而且期间士人对荆轲的态度都是以褒扬为主,偶尔的批判也是以痛惋为主色调的。较之其他朝代,“荆轲”诗在唐代最为兴盛,故文章以唐代的“荆轲”诗为研究重点,从初、盛、中、晚唐四个阶段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此外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总体而言,文章是以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关系为背景,认为荆轲精神是国家、民族在遭遇危机时的特有的保护形式的呈现,是忠君爱国的体现。从民族关系的角度上来论述荆轲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使得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好的解析荆轲得以千古流传的原因。除此之外,文章还涉及到了唐代以前以及唐代以后的一些有关荆轲的诗文作品,一是为了梳理荆轲文学产生,发展,繁荣以及流传的脉搏。二是使之与唐代的荆轲诗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荆轲诗的感情基调,创作风格,体裁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与变化,对比后的结论认为凡是国家或民族遇到危亡之时,以荆轲为题的诗文便明显增多,或褒或贬,但都同题而作借以抒发胸臆,怀古忧世,由此说明荆轲其人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激昂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激励后世仁人志士振兴图强的精神寄托,这一精神虽历经千古而不衰。且随着时代的变幻、人们观念的更新,对荆轲的解读还将继续深入、弥新。另外有关“荆轲”诗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我认为可以这样界定:凡是正面描写荆轲或与之相关的人物的诗歌以及在诗句中运用到了和荆轲有关的同源典故的诗歌均属于“荆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