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测试技术,在刚进入我国时,人们称之为“测谎”,是指具备一定资质的测试人员利用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原理,使用能检测个体生理指标状况的仪器设备同步记录被测试人在回答测试问题时的各项生理心理反应,通过图谱分析来探查被测试人在特定事件上的相关心理信息的一项测试技术。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实验阶段到实际应用,经历了一个迅速的发展时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心理测试技术进入公安部门,成为刑事侦查的有力辅助手段;在九十年代进入司法部门,极大地提高了法官鉴别证据真伪的能力,它综合了心理学、生理学、电子学、犯罪学、侦查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在司法领域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发挥着重大作用。测试结构是心理测试技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在实施心理测试技术中,根据心理测试的任务以及心理测试的基本规律确立的刺激被测试人使之产生相应的心理生理反应的结构模式。测试结构不仅反映着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而且还标志着对心理测试技术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测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心理测试技术的格式,也影响着心理测试技术的效果,在心理测试技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理论上和实际实践过程中,心理测试技术的测试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这也是本文的立足点和写作意图。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约3万多字。第一部分从心理测试技术的称谓说起,主要介绍了心理测试技术、测试结构的概念、定义等基础内容;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测试结构的模式类型,并结合大量的实例,论述了几种测试结构的组合模式和编制原则等问题;第三部分针对目前测试结构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优化测试机构的措施,使心理测试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具体而言,第一部分论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称谓变迁,科学定义以及心理测试技术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应用情况;指出了“测谎”这一称谓不能涵盖这一测试技术的实质;针对心理测试技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科学概念的现状,笔者从主体、原理、仪器、程序等角度来定义。在此基础上初步介绍了测试结构的概念和测试结构的分类、测试结构在心理测试技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目前应用较多,影响较大的几种测试结构:相关——不相关问题测试、准绳问题测试、紧张峰测试、犯罪认知测试这四种测试结构;结合大量实例阐述了这四种测试结构的模式类型、编制原则,并对这几种测试结构的功能进行简要评价。第三部分,笔者立足于刑事司法领域,探讨了测试结构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即测试结构的测试主题选择缺乏关联性、感知性与多样性;测试结构的刺激信息过少;忽视被测试人的犯罪记忆对测试结构的影响;缺乏完善客观的测试结构评估机制与标准化构建。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优化测试结构的措施,以期对测试结构的优化、改进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