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尽量少的资源,同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绿色发展的本质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而绿色工业是我国绿色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微妙时期,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使得中国必须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工业革命”。即由传统的工业化向绿色工业化转型,由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黑色工业”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工业”转型。本文在对新型工业化与向绿色工业转型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效率视角,选取我国31个省级地区2005-2010年面版数据,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模型)和Malmq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31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建议,以期望对我国地区的绿色工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全文框架,最后指出本文的可能贡献和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综述。本章首先梳理了前人对工业化的理论成果,包括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的战略。然后回顾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国工业从传统工业化走向本世纪的新型工业的演进历程,以及绿色工业化的提出。最后给出效率、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的定义,分析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并提出了生态经济效率的概念。第三章DEA方法与地区绿色工业的生态经济二维模式。本章首先给出效率分析的DEA模型和反映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然后提出地区绿色工业的生态经济二维模式的分析思路,给出4种工业发展的模型。第四章中国地区绿色工业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本章为全文的核心。首先确定31个省级地区的生态经济投入指标体系,并将2005年至2010年共6年的投入产出指标划分为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两个阶段和2010年共三个时段,分别对31个省级地区的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以测得的平均经济效率值和平均生态效率值为依据,划分出各地区在三个时间段上所处的模式。本文还在生态经济效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lmq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31个地区的Malmqist生产率指数即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测算,由此分析生态经济效率、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从而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所给出的地区绿色工业发展模式不仅能从横向比较各地区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竞争能力的高低和绿色化的进程,同时具有动态特征,能够从纵向观察各地区从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路径变化,从而作出各地区在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方面是退步还是进步的判断。在工业化的4种发展模式中,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两高”的模式A无疑为工业绿色化的最优模式。然而,基于各地区的自然禀赋、区位特征、历史和经济条件,以及当前所处的工业化模式和状态不同,其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最后,分析了可达到发展模式A的不同发展路径。第五章案例分析:四川与重庆绿色工业发展模式比较。本章以四川与重庆工业模式为重点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探索其由D模式走向A模式的发展路径。第六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先给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然后提出我国不同地区走向绿色工业化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后续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指标和数据可得性限制,可能使本文结果有一些偏差。因此,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一定要更加注重指标数据的长期跟踪和收集。并且,随着我国各行政区域内部相关指标数据的完善和公布,对地区内的不同功能区、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生态经济效率的研究,也是笔者所期盼的。由于笔者知识有限,文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在此,笔者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