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竞争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实现高校产学研结合是增强国家科技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遵循经济、科技、教育内在规律,我国对产学研结合也是非常重视,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逐步发展,进而扩大,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此过程中,农林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其实更为深刻、也更为重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这方面的典范,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破解“三农”瓶颈,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转化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更值得研究、解剖。因此,系统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成效,对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林院校产学研结合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三螺旋理论、国家创新理论、系统论与协同论、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发展出发,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从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提升产学研结合成效的路径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论文总体研究方案设计、基础理论梳理和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梳理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设计确定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从理论角度界定了产学研、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成效等概念,梳理了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理论,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为基础分析和实证分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首先,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运用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进行全面总结。最后,分别运用DID(倍差法)和DEA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从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为政策建议、结论与研究展望部分。首先,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提升产学研结合成效路径和政策建议。其次,对论文进行全面总结,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针对本文的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主要结论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新路。该校产学研结合构成了“以农立校,育人为本,三元结合”的基本内涵,形成了“三个主体,三个循环,三个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理念、制度、平台、服务、管理等创新,进一步突显出该校以“试验示范站”和“农业专家大院”为主导的结合模式。(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效果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学校发展,实现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多层面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显著提升;二是引导产业发展,显著改善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快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加速凝聚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一县一业”格局;三是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发展。DID(倍差法)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产学研结合对农民发展呈正显著影响。以陕西省周至县和眉县猕猴桃产业为例,产学研结合实施后,2006-2010年使眉县农户猕猴桃亩产值比周至县农户猕猴桃亩产值增加762.16元。(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效率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效率水平保持增长趋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TFP)从2006-2007年的0.876上升到2009-2010年的1.304,年均增长9.9%,且效率水平的增长完全源自技术进步。同时,2006-2010年,其产学研结合效率的边际增长率呈倒“U”型,由2007-2008年间的14.38%增加到2008-2009年间的21.06%,到2009-2010年间下降到7.5%,产学研结合效率水平呈现放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