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引起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广泛关注,在文学界兴起了以《那儿》、《问苍茫》等小说为代表的底层文学,底层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底层民众真实的生存困境,对现实持审视、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在文化批评界和读者群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中,一批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跨媒介转换在扩大底层叙事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如何确保原著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不在转换中丧失的问题。底层状况只有被尽可能严肃真实地表述,才能达到通过为底层代言改善底层艰难处境的目的,而在影视改编中,却出现了苦难奇观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
对此,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改编电影为例,通过文本细读考察电影对小说的改动及后果,并溯源产生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文分四章来论述:第一和第二章分别通过对小说《高兴》及同名电影、小说《神木》及改编电影《盲井》的横向比较,发现电影《高兴》的喜剧化叙事遮蔽了现实苦难、消解了原著对现实的批判,《盲井》却能把握原著精神内核、真实反映社会问题;但在影视圈,《高兴》走红,《盲井》却备受冷落,因此进入第三章对电影生产和消费机制的深究,指出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对经济效益的狂热追逐和泛政治化意识形态的制约是影响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重要因素;在第四章中,本文更进一步考察观众对底层叙事电影的接受心态,从而揭示民众中普遍存在的犬儒主义心态,至此,对底层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层层深入分析的结果,最终指向对中国当代社会进行整体启蒙的必要性,本文所谓启蒙,既包括个人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包括社会公共空间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