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例,探讨中药保留灌肠的最佳温度和速度,以期为中药保留灌肠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干预,纳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按不同的温度、速度随机分为4组。组1,低温低速组,脱落1例,余21例,灌肠速度为10~14ml/min,灌肠温度为37.0~38.9℃;组2,低温高速组,脱落3例,余19例,灌肠速度为15~20ml/min,灌肠温度为37.0~38.9℃;组3,高温低速组,脱落2例,余20例,灌肠速度为10~14ml/min,灌肠温度为39.0~41.0℃;组4,高温高速组,脱落2例,余20例,灌肠速度为15~20ml/min,灌肠温度为39.0~41.0℃。12天为一个观察周期,分别于试验前后记录患者的Mayo疾病活动度指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及评分,试验过程中评估患者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每次灌肠后评价并记录灌肠时药液外溢情况、保留时间、腹胀、腹痛、肠鸣、心慌气短、肛门坠迫、即刻便意、睡眠障碍程度。结果Mayo疾病活动度指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及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程度,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液保留时间低温低速组(10.95±2.27)小时、高温低速组(9.68±2.22)小时、低温高速组(7.92±2.84)小时、高温高速组(6.71±1.77)小时。药液保留时间低温低速组、高温低速组分别长于低温高速组和高温高速组,低温高速组长于高温高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留时间和医院焦虑、抑郁程度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7和-0.380。高温两组腹痛得分较高(P<0.05),高速两组即刻便意感得分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温度和速度的改变,不会影响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灌肠温度以37.0~38.9℃、速度以10~14ml/min为宜,需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疾病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