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病学派作为祖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完善了中医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及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吴鞠通为温病集大成者,是温病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本研究对吴鞠通论治湿温病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现代统计学方法,以吴鞠通撰写的《温病条辨》、《医医病书》以及《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为基础,对其中关于湿温病的相关方剂及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归纳与分析,总结其在湿温病诊治方面的用药规律,明确其学术思想,以期为传承和创新中医温病学,促进现代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资料。方法:1.资料来源吴鞠通撰写的《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及《吴鞠通医案》三部著作,确定著作的底本、参校本以及主校本,保证方剂的准确性。2.资料整理对上述三部著作中的方剂及药物组成,药物名称及剂量等进行核对,保证后续统计的一致性。筛选三部著作中涉及湿温病治疗的方剂及药物,完成治疗方剂的基本信息表,信息表包括方剂名称、药物组成及剂量等信息。按照纳入标准统计方剂当中药物味数、药物频次、功能频次等指标,并计算分析方剂中药物的功效、四性、五味、归经规律,构建相关的表格,进行比较和分析。3.资料统计借助SPSS21.0软件统计描述药物和方剂各项指标,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统计符合标准的方剂63首,涉及药物105味,平均每首方剂包含6.22味药,共392药次,每药平均使用3.73药次。按药物使用频率统计,位于前10位的分别为:茯苓5.35%、黄芩4.59%、厚朴4.33%、人参4.08%、陈皮3.82%、半夏3.31%、白通草2.55%、薏苡仁2.55%、白芍2.55%、炙甘草2.55%,占用药总频率的35.68%。按药物功效统计,位于前5位的分别为:清热药22.44%、化湿药21.94%、补虚药15.81%、理气药13.26%,其中,清热、化湿、补虚、理气类药物占用药总频次73.45%。按药物归经统计,位于前五位的分别为:脾经为22.64%、胃经为21.03%、肺经为19.32%、心经为13.01%、肾经为9.15%,其中归属脾、胃、肺三经用药占62.99%。按药物四性统计,寒性药物占40.05%、温性药物占34.1%、平性药物占18.34%、热性药物占4.39%、凉性药物占3.1%,其中寒性及温性药物占用药总性味数的74.15%。按药物五味统计,苦味药物占36.76%、甘味药物占29.22%、辛味药物占27.57%、酸味药物占4.22%、咸味药物占2.2%,其中苦、辛、甘三种药味占总药物味数的93.55%。对湿温类方剂中药物功效、四性、五味以及性味配伍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按药物功效聚类,当聚点为20时共聚9类,其中6类以祛湿为主,2类以补气及理气为主,表明湿温病的治疗是以祛湿为主,兼以调理气机。按药物归经聚类,当聚点为20时共聚7类,其中有3类以脾经、胃经为主,心经、肺经次之,有3类是以肺经为主,心经、胃经次之,表明治疗湿温病主要选用归属脾经和胃经类药物,兼顾肺经和心经药物。按药物四性聚类,当聚点为15时共聚3类,其中1类以寒性为主,热性平性次之,1类以为温性为主,寒性及平性次之,表明湿温病用药以寒性及温性类药物为主。按药物五味聚类,当聚点为15时共聚9类,其中3类以苦味为主,3类以甘味为主,1类以辛味为主,表明湿温病用药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按药物性味配伍聚类,当聚点为20时共聚9类,其中有2类是以甘味、温性为主,有2类是以苦味、寒性为主,表明湿温病的用药注重甘温及苦寒的配伍。结论:1、在治疗湿温病中,吴氏重在调理中焦脾胃,兼顾上焦心肺,与其“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的学术思想相吻合。2、在性味配伍方面,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达到宣通肺气,甘淡渗湿的目的,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学术思想。3、在治则、治法方面以祛湿热为主,并通过理气、补气达到宣畅气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