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浪潮下,接受式学习一方面遭受非议,另一方面它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客观看待,并通过汲取接受美学思想养分来完善和重构接受式学习,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分析接受式学习被误解的原因,通过对接受式学习、机械式学习、被动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四个概念的辨析,理清了接受式学习的思维过程,并对其做出了合理的定位——接受式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被动式学习和机械式学习,真正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不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转变思维,引导学生进入真正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第二章将接受式学习中“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与接受美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对照分析,发现了“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召唤理论”对于思考和克服接受式学习“三个中心”的弊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着手对接受式学习进行完善和重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第三章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具体案例,以接受美学的相关论述为理论支撑,针对传统接受式学习存在的“三个中心”的弊端,对接受式学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构设想:一、建设“复合主体”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分别在“教”和“学”两部分教学活动中占据各自的主体地位,针对一个话题共同互动,推动课堂的生成,从而达到真正平等公平对话的境界。二、由“书本中心”的传统接受式学习向接受美学理论“期待视野”指导下研究型教师角色的接受式学习的转变,即转变教师的角色,不照本宣科,照搬教参,关注知识更新,关注学生。三、由“课堂中心”的传统接受式学习向接受美学理论“召唤理论”指导下的新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接受式学习的转变,将传统课堂静态、封闭的状态,向动态、弹性的课堂转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重新审视接受式学习的合理定位,借助于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以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尝试完善和重构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新型接受式学习方式,期待通过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为普遍的班级授课制制约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点积极、有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