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史中,水病的辨证论治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描述,还提出了较为详备的诊治方案。这些认识经受住了长期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被中医临床广泛地应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水病学说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著作。相比于《金匮要略》部分而言,《伤寒论》部分的水病论述虽然也很丰富,但却较为分散,其理法方药认识散见于六经病各篇。为了更好地掌握仲景水病学说,有必要对《伤寒论》中的有关论述进行系统地分析与归纳。同时,为了准确地定位仲景水病学说的价值,也有必要构建其与中医理论经典《内经》、《难经》水病学说的联系。本文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水病的相关理论:(1)中医学的津液代谢理论: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是一种载体,既可以给机体带来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可以将机体代谢后的废物带出体外。水谷精微经胃的腐熟、脾的游溢、小肠的泌别清浊,津液被化生并进入代谢环节;津液经脾的散精、肺的宣降、肾的蒸腾,通过三焦输送到人体的上下内外;肾主水,受五脏六腑所来津液,扬清降浊,清者复灌溉于身,浊者化为尿液降至膀胱,最终排出体外。心的温煦、肝的疏泄亦在津液代谢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津液还与气血存在互动的关系。通过气的作用,津液流溢于内以灌溉脏腑,布散于外以濡充腠理,并与血在脉内外交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每每以津液理论指导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2)中医学的水饮理论:若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不能正常的代谢,则转化为水饮之邪,潴留于人体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形成水病。(3)中医学的水病治法:治本之法包括温肾化气、温胃化饮、健脾行水、温肺化饮、通利膀胱、疏畅肝气、温心降逆、疏通三焦、疏通经络,治标之法包括发汗散饮、利水除饮、泻水逐饮、扶正散饮、活血利水、行气导滞、清泻郁热、和解化饮、涌吐痰实、养阴利水。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论》水病的辨证规律:(1)津液理论在仲景学说中的体现:仲景学说水病治法总体上可概括为温化、散水、利水、逐水等等,是以振奋阳气为本,祛除水饮为标,借助温药以行消开导,化气行水。(2)仲景津液代谢理论特色:一是强调胃在津液代谢中的化源职能;二是侧重于从营卫的角度阐释津液代谢失调的病机;三是重视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气化场所功能;四是重视阴阳协调平衡。(3)《伤寒论》水病特点:一是病从外感而发;二是多因失治、误治而成;三是津液理论融于六经理论体系之中;四是存在独有的水病类型。(4)《伤寒论》水病分型:包括痰饮、水气、湿痹、结胸、奔豚。(5)《伤寒论》水病主证:包括小便不利或异常、胀满、口渴、水逆(包括吐、呕)、悸动、眩晕、咳喘、痞、发热、水肿、泻泄、厥冷、身重、短气、疼痛、水脉(沉弦或沉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论》治疗水病所用的方药:(1)《伤寒论》治水方剂:包括健脾剂、理肺剂、调肾剂、疏通三焦剂、发汗剂、利水剂、逐水剂、和解剂、涌吐剂。(2)《伤寒论》治水药物:包括化水药(桂枝、干姜、附子、半夏、白术、生姜、细辛、人参)、利水药(茯苓、泽泻、猪苓、滑石、葶苈子、芍药)、发汗药(麻黄、杏仁)、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蜀漆、商陆)泻下药(大黄、芒硝)、涌吐药(瓜蒂)。(3)《伤寒论》治水药物配伍:包括化水药配伍利水药;化水药配伍发汗药;化水药配伍利水药、发汗药;逐水药配伍泻下药;逐水药配伍利水药;和解药与其它治水药物的配伍。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个人运用经方治疗脑水肿的临床心得体会。脑水肿分为创伤性脑水肿、中风性脑水肿及交通性脑水肿三种,应用桃核承气汤加五苓散治疗初期脑水肿辨证属腑实证者,使水随瘀去,增强了降低脑压的效果,然后再依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进行后续治疗,对于脑水肿患者之致残率有明显的降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