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的工具。在认知活动中,主体是人,认知的对象是世界,语言是两者间的媒介。人类自诞生以来,正是依赖语言这一独特的工具才得以相互交际,形成群体和组织;并借助语言开展思维和认识活动,了解自然和群体本身,不断积累生产生活经验,创造出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
世界上千百种语言描写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但由于各个语言群体所处生存环境和认知角度的不同,被描述的世界也有所差别。对于同一个事物,各个语言群体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接触频繁,致使一些使用人数较少、使用范围较小的语言交际功能日渐衰退,消亡速度日益加快,这些语言被人们称为“濒危语言”。
世界上许多语言走向濒危的境地,并非它们自身有什么缺陷,更非这些语言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它蕴涵语言的使用者在千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硕的认识成果。濒危语言反映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的特殊性,研究一些濒危语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言活动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行为,涉及不同母语人的交际行为、思维方式、族群认同意识和态度,乃至整个世界观的认知。濒危语言还记录着一些语言群体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这些族群的文化,表现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民族特征。濒危语言本身还蕴涵巨大的语言学价值。调查发现,许多地处偏僻、不为人知、使用人数很少的濒危语言同样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和丰富的语言现象,有的还具有极为罕见的结构特点,这对于全面认识人类语言的表现手段和结构类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一些濒危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本体研究的新角度,能使我们获得未知的语言特点,丰富对世界语言的认识。
因此,坐视濒危语言走向消亡,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将再也不能够了解人类先祖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状态,从而不能明了现实世界为何存在如此众多纷繁复杂、风格迥异的社会类型和文化模式;我们将不能理解: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们思维方式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某些文明之间为何会发生摩擦和冲突;我们还将无法继承和学习自远古流传至今的各类知识,而这些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这不能不说是全人类的悲剧。
本文试图以全球化的视野,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观照濒危语言这一宝贵的人类无形文化财富,结合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从认知科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语言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角度,细致分析濒危语言的认知功能,深入挖掘濒危语言的认识价值,力求为保护世界濒危语言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