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 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MSAP)方法分析了3 个高粱杂交种和2 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 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甲基化的模式差异,探索F1 代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发现: 1.高粱4 个亲本,V4A、1383、Tx622A 和晋粱5 号,和3 个高粱杂交组合,V4A×1383、Tx622A×晋粱5 号和V4A×晋梁5 号, F1 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比率即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数占总扩增位点数的比率,分别为48.7%、47.6% 和41.8%。2个玉米杂交组合(MO17×Suwan5 和Suwan×太3221)F1 的MSAP 比率分别为39.1%和40.1%。高粱和玉米F1 的MSAP 比率均低于双亲。高粱和玉米亲本的MSAP 比率分别为51.4%-63.0%和39.7% -44.2%。高粱3 个组合F1 的全甲基化(双链5’-CmCGG)率分别为27.7%、25.4%和28.0%,也均低于双亲值,表明杂交种比相应的亲本在形成杂合体时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作用。玉米2 个组合的F1 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4.4%和23.3%,介于双亲之间或接近高亲值,高粱和玉米亲本的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8.3-29.1%和17.1-24.6%。2.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 种类型的变化:A 型,F1 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 型,去甲基化,双亲或亲本之一甲基化,但在F1 该位点无甲基化;C 型,超甲基化,F1 甲基化程度高于双亲;D 型,次甲基化,F1 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3.双亲杂交形成杂交种,其F1 代DNA 甲基化模式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以协调来源于双亲的异质基因的协同表达,使某些基因高效转录,而有些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杂交种F1 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由于F1 代相对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经过重新调整,在F1 代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的总体变化。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 代基因组DNA 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雄性不育性的利用是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在高粱中已发现有7 种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类型(A1、A2、A3、A4、A5、A6、9E),但应用于生产的几乎都是A1(milo)型,本研究对A2、A3 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进行了花药的细胞解剖学观察,研究了小孢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