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蛋白尿,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更是对肾脏疾病患者进入肾功能衰竭终末期的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医生均在积极探求减少尿蛋白的有效方法。中医中药可以有效的减少尿蛋白,抑制其复发、稳定病情以及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等作用。目的:观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寻找各年龄组证候学特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分组确立不同的中医治法,采用中药治疗3个月,观察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别,从而为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共收集552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探讨年龄与证候类型的关系。第二部分选择120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0-20岁(A组)、21-60岁(B组)、61岁以上(C组)年龄段患者各40例。每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A组加服自拟健脾益肾方、B组加服自拟理气益肾方、C组加服自拟活血益肾方,随证加减药物不超过3味。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1.在以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辨证中,本虚标实证为多见,无论是单纯本虚证、单纯标实证还是本虚标实诸证,均非临床尿蛋白定量多少的明确影响因子。而标实证与本虚证之间亦无明显影响或从属关系。2.在以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辨证中,20岁以下的患者以脾肾虚弱证型为主;21~60岁患者气滞证较为突出;60岁以上患者血瘀证较为突出。以上证候类型在各自族群中的数据统计均有统计学意义。3.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24h尿蛋白定量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24h尿蛋白定量减少,较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年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的证候学特点。20岁以下的患者以脾肾虚弱证型为主;21~60岁患者以气滞证为主;60岁以上患者以血瘀证为主。2.按年龄不同分别采用健脾益肾方、理气益肾方、活血益肾方治疗,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24h尿蛋白定量减少,较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因岁治宜治疗蛋白尿具有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