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科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背景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兴趣的分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thernor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人才,聚焦国内学科现状,工学是我国12大学科门类中下设专业最多,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但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高中毕业生专业选择存在盲目、跟风,大学生专业就读满意度低,工科专业男女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等现象。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基于Lent和Hackett于1994年在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背景下提出的社会认知生涯选择模型(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Choice,SCCCM),通过梳理背景因素、自我效能感、兴趣对工科专业选择的影响及影响路径,研究目前大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决策过程,在高考实施文理不分科,专业选择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专业规划提供落脚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了社会认知理论的结构,探索了现有的大学生工科专业选择研究以及对社会认知生涯选择模型的实证研究,厘清了有关自我效能感、兴趣和背景因素的内涵。然后通过访谈自编自我效能感问卷(数理化自我效能感、工科自我效能感)、背景因素问卷再组合UNIACT职业兴趣问卷,组成工科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问卷,对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三所高校的355名工科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如下结论:  1、本研究基于SCCCM模型,对工科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工科效能感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测量,一是数理化自我效能感,二是工科自我效能感。其中工科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又可以分为基本能力感、控制感、信息收集和职业规划四个维度。以此为据,笔者编制了工科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工科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有较好的信度。  2、工科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背景因素和个人喜好因素。其中,主要的背景因素为性别、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均收入、分数线、地域、专业的热门程度、父母和家人的建议、就业情况。个人喜好因素为兴趣、自我效能感。  3、数理化自我效能感对工科自我效能感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影响工科专业选择。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工科专业选择,兴趣与数理化自我效能感、工科自我效能感之间没有发现在SCCCM模型中出现的影响路径。  研究认为,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多被背景因素所束缚,对于个体认知不足,社会刻板印象对男性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造成影响。高校分专业教育应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校和家庭应引导学生进行兴趣探索,学生应培养自决意识,减少专业选择的功利化倾向,贯彻男女平等的意识,女性应突破性别刻板影响束缚,积极探索自我。
其他文献
本世纪初海峡两岸开启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最突出的举措就是教科书从“一纲一本”发展到了“一纲多本”,教科书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样化和自主化,但教科书质量
分心阅读范式通常是用来考察抑制能力的一种研究范式。Hasher等曾用这种研究范式考察老年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抑制衰退现象,并将此作为支持抑制衰退理论的证据。但是后来的研
学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
学位
本文通过解析教练职能概念要素,划分其构成层次,全面地认识了教练职能的内部构造、理清了教练职能的层次要素。并以大量文献的比较辨析为手段,以教练职能结构层次要素为研究对象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选择之一。网络课程是互联网学习的重要载体,让学生能够在任意时间,在有网络接入的任意地点进行学习。但在国内网
学位
美术专业大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个性张扬是人们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普
学位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高度重视和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问题意识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关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被应试教育所淘汰的“差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相对于一般高中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现在,中职学生中存在许多学业不良的学生。学业不良学
学习研究是关于人的研究,而非物的研究。传统的学习研究虽然坚持了科学理性的思想和认识方法,但往往将学习的发生与客观的学习环境隔离起来,造成学习研究脱离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