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人才,聚焦国内学科现状,工学是我国12大学科门类中下设专业最多,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但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高中毕业生专业选择存在盲目、跟风,大学生专业就读满意度低,工科专业男女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等现象。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基于Lent和Hackett于1994年在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背景下提出的社会认知生涯选择模型(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Choice,SCCCM),通过梳理背景因素、自我效能感、兴趣对工科专业选择的影响及影响路径,研究目前大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决策过程,在高考实施文理不分科,专业选择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专业规划提供落脚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了社会认知理论的结构,探索了现有的大学生工科专业选择研究以及对社会认知生涯选择模型的实证研究,厘清了有关自我效能感、兴趣和背景因素的内涵。然后通过访谈自编自我效能感问卷(数理化自我效能感、工科自我效能感)、背景因素问卷再组合UNIACT职业兴趣问卷,组成工科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问卷,对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三所高校的355名工科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如下结论: 1、本研究基于SCCCM模型,对工科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工科效能感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测量,一是数理化自我效能感,二是工科自我效能感。其中工科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又可以分为基本能力感、控制感、信息收集和职业规划四个维度。以此为据,笔者编制了工科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工科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有较好的信度。 2、工科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背景因素和个人喜好因素。其中,主要的背景因素为性别、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均收入、分数线、地域、专业的热门程度、父母和家人的建议、就业情况。个人喜好因素为兴趣、自我效能感。 3、数理化自我效能感对工科自我效能感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影响工科专业选择。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工科专业选择,兴趣与数理化自我效能感、工科自我效能感之间没有发现在SCCCM模型中出现的影响路径。 研究认为,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多被背景因素所束缚,对于个体认知不足,社会刻板印象对男性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造成影响。高校分专业教育应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校和家庭应引导学生进行兴趣探索,学生应培养自决意识,减少专业选择的功利化倾向,贯彻男女平等的意识,女性应突破性别刻板影响束缚,积极探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