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玛》被认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最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诙谐,情节引人入胜。本文试图探讨三个中文译本中译者的截然不同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译者在翻译《爱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
作者首先介绍简·奥斯汀及其主要作品,并且对几位学者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重要性与其制约因素的研究做了综述然后就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的翻译两模式做了简单介绍。同时,本章还涉及到刘重德,张经浩和孙致礼三位著名译者的生平和基本翻译理论。
然后,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三个《爱玛》中译本,从原作和译作以及各个译作之间在风格、语调、翻译方法变化的形式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细微差异上探索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最后,作者尝试论证文学翻译实质上是语言再创造艺术,而译者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个体。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不仅是自然的,更是富于创造性和主动性的。
作者尝试从三个中译本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等角度,就直译意译、西化中化方面,系统比较异同点并分析可能导致的因为。三个中译本的相同点在于,译者都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有忠于原作的初衷、有非人云亦云的个人想法和翻译作品中体现的主体性。不同点在于,对于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不一样的侧重点。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翻译理论可能是导致译本有所差别的因为。
根据对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译者的地位被认识和提高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