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D1L靶向抑制ZKSCAN3转录促进肝癌细胞的自噬及迁移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t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出现CHD1L基因扩增及过表达,CHD1L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分期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以CHD1L为靶标阻断肿瘤恶性进展的治疗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其前提是全面解读CHD1L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前期研究中通过CHD1LChIP-Sequencing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CHD1L与ZKSCAN3基因转录启始位点上游区段存在潜在结合位点。ZKSCAN3是含有KRAB和SCAN结构域的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可负性调控多个与自噬体及溶酶体生成相关基因,在自噬的转录抑制中发挥关键作用。CHD1L与ZKSCAN3间的潜在结合提示CHD1L可能与自噬调控有关。
  自噬(macroautophagy)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衰老、变性蛋白及受损细胞器、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利用的重要过程,可维持细胞内稳态。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通过清除多余及功能异常的线粒体,减轻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可减轻代谢应激、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研究显示ZKSCAN3高表达于结直肠癌、多发性骨髓瘤及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中,与增殖、侵袭等细胞表型有关,然而,也有研究报道ZKSCAN3在肿瘤中低表达,提示ZKSCAN3的功能与肿瘤的类别、肿瘤细胞复杂的生物学遗传背景等有关。CHD1L与ZKSCAN3的潜在结合提示CHD1L可能通过ZKSCAN3参与细胞自噬的调控。阐明两者间的作用有助于理解CHD1L促肿瘤恶性进展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ChIP-PCR及ChIP-qPCR技术检测CHD1L与潜在ZKSCAN3靶序列结合;脂质体转染构建瞬时CHD1L过表达或下调ZKSCAN3、Paxillin、ATG5细胞株;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蛋白与蛋白的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自噬体或自噬溶酶体情况;免疫荧光实验检测LC3斑点的形成以判断自噬水平,检测LAMP1斑点形成以判断溶酶体的生成;通过Paxillin及Zyxin荧光双标记判断成熟黏着斑的解聚状态;Transwell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
  结果
  第一部分CHD1L靶向性抑制ZKSCAN3转录,增强肝癌细胞自噬
  1、CHD1L对ZKSCAN3转录的影响
  ChIP-PCR及ChIP-qPCR检测证明CHD1L与ZKSCAN3的结合位点位于ZKSCAN3TSS上游-4692bp~-4341bp区段。过表达CHD1L可明显下调肝癌细胞ZKSCAN3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siRNA干扰方法下调肝癌Huh7及HepG2细胞中CHD1L表达、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肝癌QGY-7703细胞中CHD1L后,ZKSCAN3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瞬时转染GFP-CHD1L表达载体后CHD1L强阳性表达细胞中ZKSCAN3为弱表达,CHD1L弱表达细胞则有较强的ZKSCAN3表达,定位于胞核。人肝癌及癌旁配对样本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CHD1L与ZKSCAN3的表达互为反向,qPCR结果进一步证实敲除CHD1L后ZKSCAN3下游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均有相应的下调,表明CHD1L可靶向抑制ZKSCAN3的转录,解除ZKSCAN3对其下游自噬相关基因的抑制作用。
  2、CHD1L促肝癌细胞自噬作用
  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HD1L可增加自噬标记分子LC3-Ⅱ蛋白转化,而敲减/敲除CHD1L后,LC3-Ⅱ蛋白转化减少。为明确LC3-Ⅱ蛋白水平的改变是因自噬-溶酶体融合受阻还是自噬体形成增加所致,我们用自噬抑制剂BafA1阻断自噬-溶酶体融合后观察CHD1L对LC3-Ⅱ蛋白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BafA1处理进一步增加CHD1L过表达组LC3-Ⅱ的转化,且BafA1处理无法回调敲减或敲除CHD1L后细胞内LC3-Ⅱ的转化。同样,在不同时间点用饥饿法诱导细胞强自噬同时敲除CHD1L后LC3-Ⅱ的转化减少,P62蛋白水平升高,细胞经BafA1及CQ处理后均无法回调敲除CHD1L所致的LC3-Ⅱ转化减少。LC3B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除CHD1L后细胞内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正常或饥饿状态下给予BafA1处理均无法逆转敲除CHD1L所致的自噬体减少。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除CHD1L后肝癌细胞内自噬体/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减少,提示CHD1L在自噬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3、CHD1L通过抑制ZKSCAN3的转录促进肝癌细胞自噬
  在诱导性敲除CHD1L的肝癌细胞(7703-CHD1L-iKO)中,用siRNA方法下调ZKSCAN3,结果显示ZKSCAN3的敲减可回调自噬标记物LC3-Ⅱ蛋白水平。同样地,LC3B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不同条件下,相对于Scramble组,敲减ZKSCAN3后自噬泡聚集明显增多,在BafA1作用下更为明显,说明下调ZKSCAN3逆转了敲除CHD1L所致的自噬抑制,表明ZKSCAN3介导了CHD1L促自噬体形成作用。
  第二部分Paxillin的自噬性降解促进肝癌细胞迁移
  为进一步探讨自噬在CHD1L促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我们通过Transwell及划痕实验观察阻断自噬对CHD1L所致的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CHD1L可显著抑制QGY-7703细胞的迁移,但在用BafA1或CQ阻断自噬后,敲除CHD1L对QGY-7703细胞迁移未见明显影响,表明CHD1L所致的细胞迁移依赖于自噬。已知自噬体标记物LC3可连接黏着斑(Focal aderhesion, FA)关键蛋白Paxillin,通过激发Paxillin的自噬性降解、加速黏着斑解聚而促小鼠乳腺癌细胞迁移。我们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肝癌细胞中是否同样存在Paxillin-LC3B互作,结果显示QGY-7703细胞中内源性Paxillin与LC3B有结合,敲除CHD1L出现明显的Paxillin堆积,外源性添加CQ及BafA1或应用siRNA干扰自噬关键分子ATG5后,敲除CHD1L,与对照组相比Paxillin蛋白水平均未产生明显改变;表明CHD1L通过自噬促Paxillin降解。回调实验显示在敲除CHD1L的细胞中下调ZKSCAN3可减少Paxillin累积,提示ZKSCAN3介导了CHD1L促Paxillin自噬性降解过程。Paxillin/Zyxin免疫荧光双标显示,敲除CHD1L后肝癌细胞中成熟FA数量明显增加、体积增大,提示FA解聚减缓。为明确Paxillin的堆积所致的FA解聚减缓是否影响了肝癌细胞的迁移,我们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Paxillin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显示下调Paxillin后FA的数量减少、体积缩小。Transwell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axillin表达下调,细胞迁移能力得以回调。上述结果表明,CHD1L可通过促进Paxillin的自噬性降解进加快FA的解聚,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
  结论
  1.CHD1L可靶向结合ZKSCAN3,结合区段位于ZKSCAN3转录启始位点(TSS)上游-4692~-4341bp之间。
  2.CHD1抑制ZKSCAN3的转录,阻断ZKSCAN3对下游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抑制作用,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自噬。
  3.CHD1L介导的自噬促进Paxillin的自噬性降解及FA的动力学变化,从而提升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其他文献
肾小球系膜由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及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ECM)组成。肾小球系膜的病理改变有细胞的增殖、肥大和细胞外基质堆积,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促使肾功能衰竭的基础。系膜细胞为肾小球的固有细胞,在多种免疫和非免疫肾小球进行性损伤中均可观察到系膜细胞的增殖。肾小球系膜细胞(GMC)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地影响着大分子物质通过系膜区,导致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局部沉积,并由于肾小球系膜细胞(GMC)数量的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是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对化疗不敏感的患者无法得益于新辅助化疗。而既往研究认为宫颈癌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的增殖提供了营养和代谢的通道,但在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中甚少运用微血管参数检测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化疗敏感性。  此外,在部分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其发展迅速,缺乏很有效的治疗方式,预后不良,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也普遍较短,死亡率居高不下,急需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雌激素受体的新亚型ERα36与常见的雌激素受体ERα66相比,具有变异的配体结合域,推测能够与更多的配体分子发生结合。目前的研究发现ERα36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ERα36表达水平在正
学位
研究背景: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全球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颅内外动脉血管功能受损导致的,在我国尤其好发于颅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中动脉血管功能受损者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安全
目的: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苦荞挂面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本研究通过临床实验,探讨苦荞加工成的苦荞挂面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血压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方法:召集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70例,告知本实验研究的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体重及日常活动量固定
学位
目的:  应用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表编制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哮喘患儿问题评估表。  方法:  1.调研  1.1文献回顾  在检索大学电子数据库、精读国内外指南及阅读专著基础上,查找其中与儿童哮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提炼,初步确定儿童哮喘相关的具体信息,将具体信息与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表的问题进行匹配。  1.2临床调研  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居家管理情况等资料,整理形成《哮喘患儿档案》并提炼
学位
【目的】  研究miR-188-5p通过靶向作用HDAC9抑制HCC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能力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RT-qPCR方法分别检测人永生系正常肝细胞L-02及BEL-7402、HCC-LM3、MHCC97H、SK-Hep-1、HepG2、HuH-7等6株人HCC细胞系的miR-188-5p表达水平,选择表达水平最低的细胞系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技术构建其miR-
学位
目的  1.应用3D打印技术改良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制作方法。  2.观察夜用型支具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评估依从性和支具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1.选取1名我院门诊行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用3D扫描仪对患者躯干进行扫描取模,在Artecstudio中简单处理后保存为STL格式导入Geomagic进一步处理,精确曲面完成后导入Solidworks进行虚拟矫形处理,并在3-matic、Magic
【背景】  黄连素(Berberine,BBR)是一种从中草药黄连或其他植物中提取的异喹啉生物碱,最近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其衍生物可通过激活AMPK信号轴、抑制STAT1磷酸化从而增强N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如基因修饰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细胞因子修饰免疫治疗尤其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手段。前期研究发现黄连素能联
学位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TI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损伤的上皮细胞可发生死亡、脱落,致肾小管萎缩、功能丧失,进而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还可通过分泌多种炎症介质和生长因子到间质内,参与间质炎症、纤维化进程;损伤的上皮细胞尚可通过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直接参与RTIF形成。而RTIF是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和共同病理过程。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通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