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单载波频域均衡(Single-Carrier 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SC-FDE)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广泛使用的两种典型传输技术。与OFDM通信系统相比,SC-FDE通信系统还具有对载波频偏不敏感、峰均功率比低、发信机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SC-FDE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载波频域均衡(Single-Carrier 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SC-FDE)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广泛使用的两种典型传输技术。与OFDM通信系统相比,SC-FDE通信系统还具有对载波频偏不敏感、峰均功率比低、发信机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SC-FDE通信系统在第4代及第5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无人机通信链路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无线通信信号易被干扰,为保障在复杂电磁频谱环境下SC-FDE通信系统高速且可靠的信息传输,研究更高效的抗干扰传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传统的干扰抑制技术会造成SC-FDE通信信号损失和畸变,导致干扰抑制性能有限甚至可能会出现误码平层,达不到系统可靠传输的性能要求。为此,本文研究了SC-FDE通信系统的抗干扰传输关键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然后针对如噪声类不可重构干扰,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频域均衡(Deep Learning-based 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DL-FDE)技术,获得了优于传统信道估计和均衡算法的传输性能;针对如单音干扰、多音干扰、实正弦干扰、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ed,LFM)干扰和正弦调频(Sinusoidal Frequency Modulated,SFM)干扰等可重构干扰,提出了五种新的干扰消除算法,使干扰消除后的性能逼近无干扰时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针对不可重构干扰,自动采用干扰抑制方案,并将干扰信息传递给DL-FDE模块,降低了干扰抑制引起的通信信号畸变影响,提高了系统传输性能;针对可重构干扰,自动采用干扰消除方案,并针对不同干扰采用对应的干扰消除算法,所提方案可大大提高SC-FDE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2)针对不可重构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频域均衡算法。对信道估计、噪声功率估计和信道均衡分别设计一个子网络,联合优化信道估计和均衡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干扰信息,降低了干扰抑制造成的通信信号畸变影响;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训练机制,提高了DL-FDE算法在不同无线信道特性下的泛化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io,BER)性能优于传统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的BER性能。3)针对可重构单音、多音干扰,提出了三种新的SC-FDE系统干扰消除算法,并进行了理论性能分析和性能仿真,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单音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补零的干扰消除算法,该算法采用了一个新的支持任意补零长度的插值器,通过在两个阶段选择不同的补零长度,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提高了参数估计精度;针对多音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加窗插值的干扰消除算法,通过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窗函数,并结合新的加窗插值器,降低了参数估计时不同干扰分量间的互干扰;针对实正弦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插值的干扰消除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正负频率分量进行联合插值,避免了分量间的互干扰对频率估计的影响;与现有算法相比,所提的三种干扰消除算法,具有更高的参数估计精度、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优的干扰消除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数据处理长度满足一定条件时,所提算法性能明显优于现有算法,且干扰消除后的SC-FDE通信系统BER性能几乎达到无干扰时的BER性能。4)针对可重构的LFM干扰和SFM干扰,提出了两种新的干扰消除算法,并进行了理论性能分析和性能仿真,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LFM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分类估计的干扰消除算法,分别针对分析数据中干扰频率连续和不连续两种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将LFM干扰参数估计简化为多次单音信号参数估计,实现了比现有算法更高的参数估计精度、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优的LFM干扰消除性能;针对SFM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和两分支的干扰消除算法,基于调制指数对SFM干扰频谱特性的影响,采用了双支路策略,将SFM干扰参数估计简化为多次实正弦信号参数估计,所提算法实现了比现有算法更高的参数估计精度、更大的有效参数估计范围、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优的干扰消除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数据处理长度满足一定条件时,所提的两种调频干扰消除算法明显优于现有算法,且干扰消除后的性能逼近无干扰时的SC-FDE系统性能。本文提出的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和研究成果,可为SC-FDE通信系统在抗干扰通信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与仅发射相同载波频率信号的传统相控阵(Phased Array,PA)不同,频控阵(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对每个阵元的载频施加不同的频率偏移。这使得频控阵的发射波束不仅具有与相控阵发射波束一样的方位角依赖性,而且与距离有关,从而形成了距离和方位角联合依赖的波束方向图。因此,拥有更高自由度的频控阵在具备相控阵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目标定位、电子对抗和安全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
中红外波段具有大气透明窗口、热辐射和分子指纹吸收等特殊性质,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光学天线是微纳光学中近年来新兴的概念,类似于射频和微波天线,光学天线能实现自由空间传播的光场与亚波长局域场能量之间的耦合和交换,是光场调控的有效途径。亚波长金属或介质结构中的共振模式在发光器件、光电调制器和光谱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对中红外光学天线的共振模式特性和物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采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通过主动发射、接收特定的电磁波来获取地物信息,成像不受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极化SAR图像分类在自然灾害分析、城市规划等军、民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极化SAR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高分辨、多极化SAR图像带来了更丰富的地物信息和更复杂的图像场景,极化SAR数据量也随着极化SAR系统的普及而日益增多。虽然更丰富的极化信息与数
外辐射源雷达与传统的主动雷达相比具有隐蔽性强、辐射源丰富、成本较低、容易部署等优点,已经在军事/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数字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模拟广播信号,数字广播、电视、通信等信号的模糊函数大多呈典型的“图钉型”,具有较好的稀疏性。本文针对不同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研究了基于稀疏表示的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新的检测算法。所提算法无需信号重构,有效地降低了运算量,缓解了雷达信号处
日益发展的电子系统要求相控阵天线的带宽越来越宽、扫描角度越来越大。虽然宽带平面阵列天线已经实现了±60°扫描范围,但是不能满足现代电子系统的需求。目前,紧耦合天线阵列技术是实现超宽带带宽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其超宽带阻抗匹配问题和大角度扫描问题需要亟待解决。本学位论文对大角度扫描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平面紧耦合天线阵为研究载体,对其超宽带阻抗变换器、H面大角度扫描匹配层、宽波束天线单元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几十年来,利用极化信息提高雷达的检测、抗干扰和识别能力是雷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极化的引入,信号维度也随之增大,为了刻画包含极化特征的杂波统计特性,就需要更多的训练样本。而在实际中,雷达需要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目标检测环境,导致杂波存在异构性,且邻近距离环中合适的杂波样本数量往往较少,因此提升极化雷达在复杂杂波环境中的检测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杂波抑制和目标检测
高增益天线在远距离通信、雷达系统、空间探索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平面透镜天线由于具有成本低、质量小、易加工等优点,正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高增益天线技术方案,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宽带单馈平面透镜天线、基于阵列馈电的低剖面宽带平面透镜天线、相控波束扫描平面透镜天线、相控涡旋波束平面透镜天线、滤波低散射复合平面透镜天线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款基
为了保证高质量、高速率无线服务和可靠的传感能力,需要增加带宽的数量。雷达系统占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并且雷达与无线通信相似的射频前端结构越来越多,因此雷达和通信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成为解决频谱稀缺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干扰抑制、预编码、空间分离以及波形设计均为雷达通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雷达通信一体化互干扰信号的基本特征出发,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雷达通信一体化互干扰处理涉及的
本文主要对电磁兼容领域中的电磁辐射源定位和电磁辐射评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了实现电磁辐射源的定位,建立了一个表征接地板上的电流源与辐射近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基于数值格林函数的辐射源模型去重构复杂介质环境中的辐射源。为了加速辐射源的重构,一方面,一个只需要少量近场样本的稀疏求解器被用于快速求解已经建立的辐射源模型;另一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个自适应的采样方法去高效地收集辐射源的近场
天线一般关注其远区的辐射特性。然而在某些特定应用场合,如无线输能、近场探测、射频识别、近场高速无线通信、微波医疗和微波成像等领域,目标位于天线工作的近场区,需要将辐射的电磁波能量汇聚在近场区域的特定位置来提升功率密度和减少干扰,该天线称为近场天线。不同于远场天线,近场天线波束赋形维度从(θ,φ)变为(x,y,z),极化变为三维矢量极化(ex,ey,ez)。近场天线不同阵元间存在非线性空间相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