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一通过回顾性分析471例江苏省中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型的变化,探讨DPN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发病机制,为DPN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研究二通过检测早期2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Prolidase,PLD)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一选自江苏省中医院2011年02月~2012年05月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71例患者。其中男性253例,女性218例,年龄16-88岁,平均为(60.01±12.03)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99.92±84.93)月。采集患者年龄、性别、DM病程、中医症状、舌脉等,归纳出相应的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研究二采取的方法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2012年9月-2013年1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DPN组(38例)和早期DM组(3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清PLD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并完成神经电生理检测,多伦多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分析两组间PLD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一:(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中医证候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痰湿(热)证。归纳出四种主要证型,分别为阴虚或兼痰瘀证(59例,12.5%)、气虚或兼痰瘀证(59例,12.5%)、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89例,18.9%)、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189例,40.1%)。(2)四种主要中医证型与不同年龄、病程的关系:与≤60岁组比较,>60岁组的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显著降低(P<0.01);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显著升高(P<0.01)。与DM病程<5年组比较,病程≥10年组的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显著降低(P<0.05-0.05).同时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则明显升高(P<0.01)。与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显著降低(P<0.05).研究二:(3)与早期DM组比较,DPN组的PLD水平显著降低,TCSS显著升高(P<0.01).DPN组男性的PLD水平低于对照组的男性(P<0.05),DPN组男性和女性的TCSS积分均相应地高于对照组的男性和女性评分,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4)Kendall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LD与尿酸负相关(P<0.05),与代谢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餐后60分血糖、餐后120分血糖正相关(P<0.05-0.01),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的使用(甲钻胺和/怡开和/依帕司他)正相关(P<0.05),与左侧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负相关(P<0.05).(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改善DPN药物的使用、尿酸、右侧腓肠神经远端潜伏期、右侧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是影响血清PLD的独立因素。结论:(1)471例住院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为: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气虚或兼痰瘀证=阴虚或兼痰瘀证。(2)PLD、胶原代谢与DPN的发生和进展关系密切,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