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影化视觉体验的商业综合体外部形态设计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视觉成分或视觉特性超越其他文化因素凸现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视觉文化所引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类像化空间等问题投射到建筑领域即展现为建筑的商业化。商业综合体对消费文化的经营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正迎合了视觉文化作为产业的市场运作标准,表现出强烈视觉化的趋势。但很多商业综合体外部形态的设计都只停留在表象化的“看图”层面:无视环境、模仿抄袭、形象游戏、建筑文化趋同、过分追求平面效果和强调构图等等——设计陷入了形式化的和布景化的泥潭;在设计上通常采用促销的心理策略和立竿见影的设计方式:平面、立面、形体相分离的设计模式,以静态视点去设计,虚拟视点的使用偏好等等。造成的结果是漂亮的图纸与实施后的空间效果大相径庭、人的尺度感缺失、知觉体验的丰富性不足、在设计中无法充分调动视知觉的潜力和能力等等——商业综合体变成了脱离了深度和真实感的图像产品。究其原因,就是设计者对人的主体价值缺乏重视,尤其是对作为人最重要的感知方式——视觉缺少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视觉体验的批判性介入,其实就是一种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和城市、建筑、人的整合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建筑及其视觉体验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其目的是让人在运动中观看、体验、理解建筑,并让这些经验构成一系列事件——建筑是把人的视觉体验和物理的形态、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装置。作为与建筑有难舍难分关联的电影更是一种叙事艺术,电影的叙事认知理论中用来分析和研究人的视觉认知经验的一系列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运用在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分析和研究上,并塑造其电影化的视觉体验,一方面有助于将视觉体验对商业综合体设计的介入上升到方法论层面,避免泛泛而谈;另一方面可以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提供新的视点和方法。借鉴电影叙事所包含的“陈述理论、叙事结构、视点镜头”三大部分和影片制作的“剧作、拍摄、剪辑”三道工序,本文建立了以视觉体验的编排、场景的构思和设计、场景的组接三个相互融合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步奏来指导商业综合体外部形态的设计。通过叙事结构来有效地控制原本无序的建筑外部形态视觉要素,将诸多空间元素连接编排成具有逻辑和张力的视觉体验秩序。叙事结构的介入也意味着如电影般的故事情节的加入,激发使用者的各种体验、思考、感触的可能性和契机,通过视觉体验产生使用者与场所空间之间的关系,建构场所精神。
其他文献
学位
国内近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乡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用日新月异来惊叹的同时,推倒重来式的建设越来越受到质疑,许多曾经活跃的街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市井商业
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是建立在天然风景区内以提供游客服务的景区建筑。  城市发展的迅捷推动着城郊的建设速度,人们开始将目光转译到喧嚣之外,面对以自然景观、自然历史为背
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引发的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西方国家中,城市填充被看作调和以上城市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我国,由于存在城市发展状况、土地制度、建设法规
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理论从西方引入中国,90年代以来实践的勃兴,到本世纪初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繁荣,城市设计在中国的演进历程一方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累积结果,另一方面是城市设
北京市目前有接近百万的残疾人,以及超过两百万的老年人,他们对于无障碍环境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适逢2008年北京残奥会召开,北京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我国城市出现的贫困人口聚居现象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为对象,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典型组成部分--城镇低保家庭的空间分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向白热化,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涌入,高密度城市屡见不鲜。人口的集中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紧张,那么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缓解交通的压
海岸带小城镇位于海陆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多样丰富,对带动腹地发展有积极作用。然而,海岸带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城镇的盲目建设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极易给海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