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导师赵坤教授三十年来专研于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经导师赵坤教授诊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门诊患儿的中药处方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导师治疗本病的中医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的探究与继承发扬,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符合纳入条件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的门诊病例,以病例中所涉及的中药处方为着重点,使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找出高频药物,对高频药物的分类、四气、五味及归经等方面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相互之间关系密切的药物所组成的药对及聚类方,探讨赵坤教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辨证思路,中药用药经验及配伍规律。结果:按照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161例,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中,3~5岁年龄组构成比,明显高于6-14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的构成比中,春季为52例(32.3%)、夏季20例(12.4%)、秋季29例(18.0%)、冬季60例(37.3%),各季节发病构成比不同,冬春季发病较多,春夏季发病相对较少;在证型分布方面,寒性哮喘证5例(3.11%)、热性哮喘证110例(68.32%)、外寒内热证42例(26.09%)、肺实肾虚证4例(2.48%),热性哮喘与其它各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搜集中药处方共161张,共录入中药68味,总频次3388次。其中使用频率在10次以上的药物有40种,共计出现3292次,占总频次的97.17%。频数出现在50次以上的药物有27味,共计2923次,使用频次占总频数的86.28%,在100次以上的药物有14味,共计1921次,使用频次占总频数的56.70%,说明用药相对集中。高频药物药类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清热药使用频率较多,清热药中又以清热解毒药使用较多,化痰止咳平喘药中止咳平喘药物使用最多,利水渗湿药使用最少,高频药物频数统计结果排在前14味药物依次为紫菀、款冬花、蝉蜕、僵蚕、桑白皮、橘红、橘络、葶苈子、炙枇杷叶、川贝母、清半夏、陈皮、鱼腥草、大青叶,为导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核心药物;高频药物四气显示寒性药物使用最多,未出现热性药物;五味中甘味药频数最多;高频药物归经中以肺经用药为主;聚类分析共得出常用药对6个,药物组合4组。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在性别分布上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在年龄分布上,学龄前期儿童多发,学龄期儿童相对较少;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夏季最少;证型分布以热性哮喘最多见;高频药物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导师用药相对集中,使用频数较高的前14味药物,依次为紫菀、款冬花、蝉蜕、僵蚕、桑白皮、橘红、橘络、葶苈子、炙枇杷叶、川贝母、清半夏、陈皮、鱼腥草、大青叶;所选药物的四气以寒、凉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三味最常用,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同时涉及五脏六腑。高频药物药类分析显示导师常用止咳平喘药、清热类药及活血化瘀药治疗本病,体现了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理气化痰与活血祛瘀法并用的用药规律,证实了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热”、“瘀”、“虚”的病机特点。聚类分析共得出常用药对6个,药物组合4组,多以止咳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为主,这与药物频数分析及药类分析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