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经济发展开始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大规模投资生产要素的时代,如劳动力资本和大量资源资本,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去粗放式的高速经济增长令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近年来也暴露着种种问题,高度的老龄化问题同时造成人口社会保障资源匮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15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我国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第一产业附加值低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突出,第二产业面临着饱和需要去杠杆,去库存的发展现状,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应放在第三产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其他产业的发展效率速度大大提升,而且能够使产业结构加快速升级,最终使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大幅度提高。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16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现状,然后利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得出我国近10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建立模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下面结论。
(1)本文利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得出10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呈现正增长趋势,平均增长幅度6%,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达到3.8%。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上,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速度均高于中东部,三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9%,而技术效率变化程度较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技术效率的提升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在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增长收敛分析中,东、中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趋于收敛,其中西部区域收敛速度高于东中部,追赶效应明显。
(3)实证分析中,选取市场化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工业化发展程度、城市化发展程度、创新投入强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六个变量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提升市场化指数对我国三个区域都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三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区域最为显著;提高工业化程度对中西部有正向作用,然而对东部区域而言却有较强的负面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东、中和西部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东部和中部最为明显;加大创新投入对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正向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东部和西部拉动作用明显,然而对中部作用则相反。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16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现状,然后利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得出我国近10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建立模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下面结论。
(1)本文利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得出10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呈现正增长趋势,平均增长幅度6%,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达到3.8%。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上,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速度均高于中东部,三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9%,而技术效率变化程度较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技术效率的提升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在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增长收敛分析中,东、中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趋于收敛,其中西部区域收敛速度高于东中部,追赶效应明显。
(3)实证分析中,选取市场化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工业化发展程度、城市化发展程度、创新投入强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六个变量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提升市场化指数对我国三个区域都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三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区域最为显著;提高工业化程度对中西部有正向作用,然而对东部区域而言却有较强的负面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东、中和西部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东部和中部最为明显;加大创新投入对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正向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东部和西部拉动作用明显,然而对中部作用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