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预算的过程机制研究——以南昌市西湖区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参与式预算作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是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参与式预算的内在机理,可以提高参与式预算的水平,进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过程机制来揭示参与式预算的内在机理,那么,参与式预算的过程机制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过程机制与参与式预算的内在联系如何?则是文章必须回答的问题。文章以参与式观察法作为研究方法,以南昌市西湖区的参与式预算改革为例,试图对该问题作出回答。
  过程,指的是那些要素产生相似的变化的这类机制的有规则先后次序。动态的过程能够呈现参与式预算事件完整的因果,展现出参与式预算中各方人员间的互动及转变。经研究,参与式预算的过程包括启动、推动、程序、结果四个阶段。机制,指的是在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所有事件中,以相同或及其相似的方式,使特定的一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机制很少独立的发挥作用,通常是与其他的机制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广泛的过程。经研究,在参与式预算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机制为程序机制、参与机制、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发挥关键作用的四个机制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参与式预算的过程。以上这些过程机制是构建参与式预算的最基本要素。
  参与式预算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基层治理方式,是因为其核心要素具有“可反复、可协商、可决策”的特点。通过分析参与式预算的过程机制与核心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揭示参与式预算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参与式预算过程的启动、推动、程序、结果四个阶段分别为参与式预算的核心要素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调动了公民参与的热情、完成协商和决策的实践、保障公民决策的结果;参与式预算机制的程序机制、参与机制、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分别为参与式预算的核心要素提供了必要的程序基础、协商与决策的实践、组织保障、监督保障。
  文章通过分析过程机制来探索参与式预算的内在机理,发现并完善参与式预算中的问题,提高了参与式预算的实践水平,从而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其他文献
以慈善公益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始终是贫困治理中的一股重要社会力量。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志愿服务也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渐从贫困治理领域的边缘地带向中心地带渗透。作为创新治理手段之一的志愿服务,与政府的交流合作开始日益增多,并同政府一起成为我国扶贫领域中的重要治理主体,第三方治理理论由此介入到志愿扶贫之中。如何使志愿服务更好更有效地在贫困治理中发挥作用,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与此同时
学位
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方式的参与式预算,近些年在全国各地试点铺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离预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提高参与式预算的水平?进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对于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响参与式预算的水平的因素是多样的,本研究试图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参与式预算的水平,参与式预算的开展又是如何进一步丰富社区的社会资本。  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个体
学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宅基地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聚焦基层治理,结合余江县宅基地基层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基层治理与宅基地制度变迁的相互作用,借助制度变迁理论,从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两个方面研究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和改革,通过实地调研,对余江县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的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分析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在基层宅基地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抓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本届政府施政的重要标识,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各级政府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关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建了行政审批局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行政审批局模式的具有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增强群众信任度等优点,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年人迫于生活压力而背井离乡,选择到城市生活。为了在新的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多数青年夫妇都已经拼搏在职场一线,很少有时间顾及家庭。此时,许多农村老人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甚至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漂泊”,逐渐形成了现在社会常见的农村“老漂族”现象。农村“老漂族”之所以要流入城市,多数基于子辈的家庭生活压力。一方面是孙辈需要照看,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女性
处在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群体都享受着来自城市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就业岗位的增加吸引大量的人员涌入城市,发挥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条件限制,外来务工人员没能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和原住居民一样的待遇,住房的保障问题就是很典型的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并不理想、居住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能和城市中的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医
针对住房制度的改革,2016年的中央会议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不仅明确了楼市发展方向,也加快了我国建立住房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的步伐。“房住不炒”政策旨在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使得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从而实现全民“住有所居”。这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拐点,同时也对政府当局的公共政策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分析归纳法,结合“房住不炒”政策实施现状,利用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于此建构“以公众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改革新路径,识别和回应人民需求,倒逼各级政府实质性地推动“放管服”改革,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能,提供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政务服务,全面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政务流程再造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推手,以公众为核心,对政府内部流程和面向公众的服务流程进行再造,旨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增强
校园霸凌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却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早期人们只将这一现象认为是孩子间的打闹,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危害性,直到近些年来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公众这才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把校园霸凌问题当作孩子间的恶作剧,应该审慎处理这一问题,以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和谐。  本文着眼于校园霸凌问题,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网络报道后,以35起典型校园霸凌事件为切入口,运用多源流理论作为分析框架,
学位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治理有效”已替代“管理民主”成为乡村治理的新要求,这一转变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期待。在反思建国以来乡村治理的模式变迁和实践机制基础上,面对长期形成的治理困境和全新挑战,如何在建立健全新的乡村治理体制和体系中,探索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机制,既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  借鉴善治理论的基本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