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天空偏振模式中包含偏振导航所需要的方位信息,对偏振导航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天空偏振模式是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模式、气体分子、气溶胶、云、地表、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因素导致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建立更加接近于实际大气的理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实际环境下对天空偏振模式进行定量测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分析实际大气环境下偏振导航的方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集成式仿生偏振光自主定位导航传感器系统研究”(No.5167507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空偏振模式中包含偏振导航所需要的方位信息,对偏振导航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天空偏振模式是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模式、气体分子、气溶胶、云、地表、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因素导致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建立更加接近于实际大气的理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实际环境下对天空偏振模式进行定量测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分析实际大气环境下偏振导航的方向信息,本文运用lib Radtran二次开发软件仿真分析了环境因素和经纬度变化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并在实际环境下进行同步异地测试,定量分析了环境因素和经纬度差异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首先,从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出发,介绍了天空偏振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天空偏振模式的仿真原理,利用蒙特卡罗法的MYSTIC矢量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大气矢量辐射传输过程。阐述了天空偏振模式的Stokes矢量法及其测试原理,并搭建了图像式天空偏振模式测试系统。其次,研究了云量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测试分析了不同云量对偏振度、中性点识别、偏振方位角和太阳子午线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振度值随着云量的增大而减小。云量小于10%时偏振度和偏振方位角分布规律明显,能够识别出中性点区域并提取出太阳子午线。云量为91%时偏振方位角对称性分布受到干扰,太阳子午线发生扭曲和偏离进而无法提取,而偏振度环状分布依然存在,能够识别出实际中性点位置。再次,研究了地表反照率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仿真分析了不同地表反照率和不同地表类型对偏振度和偏振方位角的影响,并分别在草地、海洋和沥青地表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对偏振度数值有较大的衰减作用,在同一天内同一时刻下,地表反照率越大,最大偏振度值越小;地表反照率相差越大,最大偏振度值平均减小量越多,最大偏振度值减小幅度越大。地表反照率对偏振方位角基本没有影响。最后,研究了经纬度差异对天空偏振模式的影响。仿真分析了经纬度变化对太阳子午线方向的影响,并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经度变化对太阳子午线方向变化的影响作用大于纬度变化的影响作用。在同一天内同一时刻下,经纬度越大,太阳方位角越大;经纬度相差越大,太阳方位角相差范围越大。太阳子午线在两测试地点各测试时段内转过角度不同,一天内每固定时段转过角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其他文献
胡萝卜素在动植物生命活动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胡萝卜素的形态、分布、含量等参量对于植物育种和动物健康都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植物胡萝卜素的主要方法有拉曼光谱法、色谱法和透射电镜法,但这些方法存在无法定量分析、样品准备过程中使用溶剂使胡萝卜素的结构发生改变等诸多问题。非线性光学成像手段以其无损、有良好穿透深度以及可以原位活体检测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组织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非线性光学成像手段结合
在催化裂化设备中常使用多管旋风分离器对高温烟气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收集,但这种旋风分离器在实际生产中常出现排尘口堵塞、锥管壁磨蚀等情况,间接导致烟气轮机出现叶片结垢、振动等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轴流导叶式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单管旋风分离器结构参数方案,并考虑结构参数对流场的影响权重,结合正交试验法和直观分析法,输出单管结构参数方案,并对比两种优化方案,进
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钟同步对机体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在昼夜紊乱环境下,机体通常需要若干天来调整内在的时钟,来与外部时钟同步。但短期数次时差如何影响小鼠的行为节律,是否会逐渐增加小鼠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同时,在另一种常见的昼夜紊乱--恒定黑暗环境下,小鼠体内各组织中内源性生物钟基因的动态振荡过程也不清楚。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在两个月内给予C57BL/6小鼠多次提前6小时时差(+6,即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生命单元,胞内纳米颗粒(生物分子、囊泡、病毒及人工纳米颗粒等)通过扩散机制进出细胞,生命得以获得外界营养,同时将代谢产物输送到细胞外,随细胞外液进入血液,进而代谢排出体外。而细胞内细胞骨架的网络结构会限制纳米颗粒的扩散运动,导致扩散不同于简单流体中纳米颗粒的布朗扩散。此外,细胞骨架参与的主动输运会引起胞内流动,多重效应影响下胞内纳米颗粒的扩散特性异常复杂,迄今难有准确认识。有
磁重联已经被广泛认为在空间和实验室等离子体中的某些爆发的不稳定性现象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非对称的磁场或密度、剪切流以及导向场等影响下的重联过程很少被深入理解。由于在空间观测上的实际困难以及在理论解析上的局限性,因此数值模拟成为理解重联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在霍尔磁流体力学模型下研究了外加剪切流下的非对称磁场重联过程,得到了以下结果:1、在外加剪切流下的非对称重联位型中,研究发现X点可以在X正方向上运
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高吸光系数、制备工艺简单及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自旋电子和光伏光电等领域。在自旋电子领域,基于有机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器件存在着电导率不匹配和金属电极向有机层扩散的两大问题,通过对有机小分子材料进行掺杂而制备有机磁体是其解决方案。过渡金属掺杂有机小分子材料具有室温铁磁性,但金属团簇的影响使得磁性来源解释不清。在光伏光电领域中,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直接
分子定向和取向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现代激光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各种激光技术控制分子的定向和取向。本文利用含时量子波包理论方法,研究了利用超短激光脉冲控制NaI分子的定向动力学。提出了利用周期量级太赫兹脉冲和半周期太赫兹脉冲控制NaI分子定向的理论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利用周期量级太赫兹脉冲控制NaI分子定向的方案。采用含时量子波包方法精确求解包括转动和振动
作为碳元素的邻近元素,硼在元素周期表中是第一个具有p电子的元素,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特性,包括缺电子、较短的共价半径、容易形成多中心键等。因此,探索低维硼及硼基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纳米团簇中,寻找高稳定的硼基团簇并实现其宏量制备一直是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作为一种缺电子元素,硼团簇很容易被氧化,在脱离真空时容易变得不稳定。而过渡金属元素由于具有丰富的d电子被认为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加重,核能由于其高效,清洁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核反应堆安全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如何提高核反应堆的安全性能成为核能系统研究人员的努力方向。作为防止核燃料泄露的第一道屏障,包壳管的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反应堆的运行,燃料和包壳管会发生化学相互作用,增加燃料泄露风险的同时还会影响燃料的使用效率。为了缓解燃料和包壳管的化学相互作用,在管内壁进行涂层是一
长期处于恶劣海洋环境中的系泊链环在风、浪、流的共同作用下,不仅会受到浮式平台往复运动产生的轴向拉伸载荷作用,还会受到平面外弯曲和扭转等复杂载荷作用。链环在某些关键位置的应力可能超出原有设计强度而发生破坏,导致系泊系统失效,进而使整个海洋平台的安全受到威胁。系泊链环生产过程的热处理工艺及试验载荷加载都会产生残余应力,进一步影响链环服役时的应力特性和安全性能。因此,在考虑残余应力的前提下,对链环进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