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寻——对西南联合大学文学创作的一种关照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生命的追寻"这一特殊角度切入,构筑"三横三纵"的立体叙述结构,全面、真实地把握西南联大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突显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并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做出有新意和深度的解读.本文共分为"横向的内涵呈示"和"纵向的意义分析"两部分.上篇从共时的角度表现西南联大"生命的追寻"的三个层次——追寻理想校园文化、追寻崇高民族精神、追寻生命审美形式.下篇从历时的角度把握"生命的追寻"的重要意义——发扬新文学传统、表现战争现实、思索民族未来.一、上篇:横向的内涵呈示1.第一章通过对鹿桥《未央歌》的分析,表现西南联大在师生心目中"精神家园"的特殊地位,以及人们对其体现的校园文化精神的依恋、向往之情.2.第二章以对冯至《伍子胥》的解读入手,将伍子胥与奥地塞、鲁滨逊等艺术形象结合起来,揭示四十年代文学"旷野中的流亡者"意象的内在含义,并通过三千里步行、闻一多的双重革命等,表现联大创作走出流亡心态、塑造民族品格的特征.3.第三章具体分析沈从文、卞之琳联大时期的文学创作,表现其内在化、诗意性特点,并对他们构筑的生命审美理想做出富有个性的解读.二、下篇:纵向的意义分析1.第四章以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揭示联大创作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第五章发现了穆旦诗歌创作的"分裂"意象,通过它在战争题材中的形象表现,展现联大创作强烈的现实关怀.本章对穆旦诗歌文本,特别是《诗八首》、《我》等,做出了不乏创见的解释.3.第六章展示《山水》、《十四行集》体现的"山水——人、人——山水"的双向生命循环,表现联大创作对未来生命理想、文化价值的构建.
其他文献
死亡在鲁迅和海明威的创作题材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对生存与死亡的审美阐释折射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对生与死的悖论思考闪耀着他们对生命本体和生存世界的
作为诗僧,惠洪的诗学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能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诗歌,这既不同于唐僧齐己的一味追求淡雅静幽,也不似寒山、拾得、王梵志那样纯用白话口语来写一些类似打油诗的
20世纪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间的文学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