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生命的追寻"这一特殊角度切入,构筑"三横三纵"的立体叙述结构,全面、真实地把握西南联大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突显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并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做出有新意和深度的解读.本文共分为"横向的内涵呈示"和"纵向的意义分析"两部分.上篇从共时的角度表现西南联大"生命的追寻"的三个层次——追寻理想校园文化、追寻崇高民族精神、追寻生命审美形式.下篇从历时的角度把握"生命的追寻"的重要意义——发扬新文学传统、表现战争现实、思索民族未来.一、上篇:横向的内涵呈示1.第一章通过对鹿桥《未央歌》的分析,表现西南联大在师生心目中"精神家园"的特殊地位,以及人们对其体现的校园文化精神的依恋、向往之情.2.第二章以对冯至《伍子胥》的解读入手,将伍子胥与奥地塞、鲁滨逊等艺术形象结合起来,揭示四十年代文学"旷野中的流亡者"意象的内在含义,并通过三千里步行、闻一多的双重革命等,表现联大创作走出流亡心态、塑造民族品格的特征.3.第三章具体分析沈从文、卞之琳联大时期的文学创作,表现其内在化、诗意性特点,并对他们构筑的生命审美理想做出富有个性的解读.二、下篇:纵向的意义分析1.第四章以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揭示联大创作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第五章发现了穆旦诗歌创作的"分裂"意象,通过它在战争题材中的形象表现,展现联大创作强烈的现实关怀.本章对穆旦诗歌文本,特别是《诗八首》、《我》等,做出了不乏创见的解释.3.第六章展示《山水》、《十四行集》体现的"山水——人、人——山水"的双向生命循环,表现联大创作对未来生命理想、文化价值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