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公益事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个体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捐赠或是点击转发等行为参与互联网公益项目,互联网公益已然成为当今人们参与公益的主流途径。然而,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出现,亟需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公益项目、探索出互联网公益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本文在动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决定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等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人口学特征、公益项目的质量、对互联网公益与平台的态度、项目发起者的身份、受助者的特征以及项目的情绪效用性为自变量,并加入中介变量信任、共情以及调节变量慈善氛围,以参与意愿为因变量的研究模型,对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公益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根据访谈内容对研究假设进行修正,随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设计问卷并发放、回收、整理,共回收问卷659份,有效问卷613份。
针对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AU在线数据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其次对定类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定量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多元假设检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1)项目的内容质量、公益态度均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任在其中起中介作用;(2)公益项目的情绪效用性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共情在其中起中介作用;(3)受助者特征对参与意愿产生微弱正向影响;(4)发起者身份、信任、共情以及慈善氛围均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促进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如下:第一,提高互联网公益项目质量,建立捐赠双方互信;第二,树立互联网公益新型观念,端正学生公益态度;第三,增强互联网公益慈善意识,提升学生共情水平;第四,营造互联网公益良好环境,形成浓厚慈善氛围。
本文的研究结果在提升大学生和其他群体对互联网公益的信任、共情水平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营造出良好的慈善环境与氛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更好地促进个体参与互联网公益慈善活动的意愿,最终推进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在动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决定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等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人口学特征、公益项目的质量、对互联网公益与平台的态度、项目发起者的身份、受助者的特征以及项目的情绪效用性为自变量,并加入中介变量信任、共情以及调节变量慈善氛围,以参与意愿为因变量的研究模型,对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公益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根据访谈内容对研究假设进行修正,随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设计问卷并发放、回收、整理,共回收问卷659份,有效问卷613份。
针对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AU在线数据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其次对定类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定量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多元假设检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1)项目的内容质量、公益态度均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任在其中起中介作用;(2)公益项目的情绪效用性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共情在其中起中介作用;(3)受助者特征对参与意愿产生微弱正向影响;(4)发起者身份、信任、共情以及慈善氛围均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促进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如下:第一,提高互联网公益项目质量,建立捐赠双方互信;第二,树立互联网公益新型观念,端正学生公益态度;第三,增强互联网公益慈善意识,提升学生共情水平;第四,营造互联网公益良好环境,形成浓厚慈善氛围。
本文的研究结果在提升大学生和其他群体对互联网公益的信任、共情水平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营造出良好的慈善环境与氛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更好地促进个体参与互联网公益慈善活动的意愿,最终推进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