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经历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前进行不同形式的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RM),并采用肺部超声技术,对照观察术前、术后肺部超声图像的变化及氧合的变化,探讨肺复张对预防此类患者术后肺部含气量减少的价值。研究方法120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需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年龄18~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按手术结束后拔除气管导管前肺复张以及复张的次数分组如下:RM0组(拔除气管导管前不实施肺复张),RM1组(拔管前给予一次肺复张),RM 3组(拔管前给予三次肺复张)。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呼吸机设置为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8ml/kg(理想体重)。肺复张方式采用容量控制模式下的潮气量递增法,即限定吸气峰压在45 cm H2O,设置PEEP在12 cmH2O、呼吸频率调为6次/min,潮气量以4 ml/kg PBW的梯度递增,直至气道平台压达到30cm H2O,再在该平台压上做3次呼吸,随后将潮气量、呼吸频率等调回复张前状态,对需多次肺复张的患者,在前一次复张结束间隔1min后再次复张。观察时间点及指标为术前一天(T1)、术后30min(T2)、及术后一天(T3)患者两肺各区域的肺部超声(LUS)评分,各时间点的SpO2,肺复张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肺部超声检查部位:以腋前线、腋后线将两肺纵向分为前、侧、后三区,以乳头连线水平横向分为上、下肺区,共划分为12个区域。按照肺部超声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每个区域0~3分,总分为0~36分,分数越高表明肺含气量减少的情况越严重。超声数据由受过肺部超声培训的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独立采集,数据评分由研究组内另两位医生分别进行,最终分值取二人平均值。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的LUS总分在T2时间点较T1明显增加,在T3时间点较T2有所降低,但仍高于T1时间;(2)三组患者肺部超声(LUS)总分比较T1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T2时间点RMO组高于RM1组、RM3组,RM1组高于RM3组;T3时间点RMO组高于RM1组、RM3组,RM3组高于RM1组;(3)在T2、T3时间点,三组患者左、右两侧上后区和下后区的LUS评分均高于同侧上前区;(4)T1时间点三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时间点RM3组的SpO2较RM1组高,RM1组T3时间点的SpO2较T1和T2时降低;(5)RM1组、RM3组患者肺复张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内复张前后比较,舒张压和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M3组肺复张后的收缩压略有下降。结论从本研究观察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肺部超声能较好地展示肺含气量的变化。2、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全麻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含气量减少,并至少延续到术后一天。拔除气管导管前给予一定高潮气量的肺复张手法,可改善术后肺含气量减少的进展。3、在本研究中,给予三次高潮气量的复张较一次的效果更好,但多次肺复张对远期肺部情况的影响并不具有显著优势,且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造成复张后的收缩压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