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与魏易、曾钟巩、王寿昌等人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林纾本人没有任何外语基础,译作中多采用意译,其中又多有删译、增译等,因此他的翻译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此外,人们一向认为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实际中运用,满足于对翻译作出规定性的结论,而过于注重实用就使人们不太注意翻译的文化历史价值。因此,对林纾的翻译需要通过一种更加成熟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只有在一种更加先进的理论框架中,即关注译本存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讨论译本存在的合理性,才能使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深入下去。本文分别介绍了在翻译规范理论中颇有建树的三位大家图里,切斯特曼和赫尔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并试图结合翻译规范的分类搭建探讨林纾翻译的框架。以源语文本作为品评译作标准的研究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因为它的解释力相当有限,而且容易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结论片面。翻译规范理论使我们可以把视线投入译语文化中,摆脱简单的译文原文的对比阅读。由于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林纾的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文章利用翻译规范,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译作品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译语社会的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等众多因素对林纾翻译活动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林纾的翻译之所以成为翻译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翻译规范,他的翻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翻译限制但又反作用于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且在整个小说翻译的发展过程中,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规范,又突破了规范,并促成了新的翻译规范的形成,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以及现代文学的发展,理应有其相应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