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观念作为独立的概念被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中,已经确立了它的核心地位。随着世纪变迁、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日益高涨的呼声,教育观念的更新自然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回顾对教育观念几十年的研究历程,通常是按照逻辑推理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在研究者和管理者之间展开,得出具有一般性、普适性的研究结论。几乎是感受不到来自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教师、家长、学生)那些非系统化、不定型、自发形成、浅层次的社会意识,听不到他们心里的真实声音。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真实现场的观察,揭示影响个案教育观念形成、发展的因素,为应然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性的事实依据。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展开。走进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真实世界,通过对其深入、细致地了解、体察,描述其实然状态。该种研究方式,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和研究者的主观色彩,故不追求得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结论,而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情境性的案例,尝试让读者从描述中得到一定启发。本文通过对李强纵向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故事的真实再现,展开对其教育观念形成的个人横向解读——归纳其日常行为惯例,发现其隐含在行为背后的规律:童年生活,启蒙了李强独立思维、判断的意识;小学便与“书”结缘,奠定了他日后深入文学堂奥的基础;初中的独立办报经历,高中时期意识明确地走向“文学”,真正确立了他的理想追求;大学入读中文系,创办《幸运草》文学社,成为他实现理想的起点;工作选择语文教师职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拷问、追寻文学生命的意义。溯源行为惯例发现:李强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并受多方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李强的教育观念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发展性、情感性和完美性等特点。教育是亘古发展的,教师教育观念也是不断更新的,真诚关注教师本真的生存、发展面貌,是教育理论继续发展、教育实践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发展、社会前进的长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