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在我国四川、西南,华东及华北地区均有栽培。川芎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四川省都江堰市川芎种植基地的一种重要病害,2007年,该病害田间发病率通常在1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对川芎产量造成较大损失,已成为该片区川芎上不可忽视的病害之一。本试验是对川芎菌核病的症状、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及主要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结果如下:1川芎菌核病的症状及危害川芎菌核病易于川芎成熟期发生。发病初期,植株基部叶片呈浅黑色水渍状斑块,后枯黄叶片沿植株向上逐渐扩展,且颜色变深,直至枯萎。茎杆基部初呈浅黑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以后逐渐发黑、腐烂,但不产生臭味,最后茎杆烂成一圈,地上部倒伏枯萎。湿度大时,在病部表面及周围土面,可见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或黑色菌核,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鼠粪状。2007年,都江堰市川芎种植基地田间发病株率5.14%~41.67%,平均为20.67%,重病田达54.21%。2川芎菌核病的培养性状所有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3d后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5~8d后培养皿近边缘处出现深褐色小斑点,后期褐色小点逐渐形成菌核。菌核黑色,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圆形或不规则形鼠粪状,直径2~5mm。3分离菌的回接与病原鉴定分离菌株回接10 d后全部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同,CK不发病。从发病的部位进行再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菌,由此证明该分离菌是川芎菌核病的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观察、形态特征和rDNA-ITS的序列分析,参照《植物病原真菌学》和《真菌鉴定手册》,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柔膜菌目(Helotiales),核盘菌科(Sclerotiniacceae),核盘菌属(Sclerotinia)。4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川芎菌核病菌在PSA和麦麸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且麦麸培养基上所产的菌核数量最多;菌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7~8,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以硝酸钠最好,胰蛋白胨产菌核最好。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为10~30℃。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及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5病害循环川芎菌核病菌在田间主要是依靠风雨传播。采用2%葡萄糖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川芎健株的试验结果表明,子囊孢子可独立侵染川芎植株,引起川芎菌核病。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核盘菌子囊孢子在川芎叶片和茎秆上侵染的微观过程进行观察发现:病原菌通过子囊孢子萌发的芽管可直接侵入叶片背面细胞间隙,但未发现由气孔侵入。6室内药剂筛选本试验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抑制最好的是70%甲基托布津WP和40%治高WP,在这2种含药PDA中,病菌不生长或几乎不生长,其次是50%多菌灵WP和40%菌核净WP。在杀菌剂对病原菌菌核菌丝萌发影响的试验中,以40%菌核净WP1200倍浸泡3h、70%甲基托布津WP1500倍的处理效果最好。在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的4种药剂中,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好的是40%菌核净,而50%多菌灵WP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弱。7菌核重寄生真菌生防潜能初探分离得到的一种对核盘菌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纯培养真菌按照Rrfai制定的木霉分类系统鉴定到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黄绿木霉[T.aureoviride]与核盘菌对峙培养后,核盘菌菌落随着对峙时间延长而逐渐回缩,平均4~7d核盘菌的菌落即可完全被木霉菌菌丝所覆盖。供试菌株黄绿木霉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菌核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菌核量明显减少且单个菌核质量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