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效率分析的方法,以山东畜产品生产为研究对象,深入的剖析了山东畜产品的成本结构、生产效率及其变化过程,比较了不同饲养主体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分析了畜产品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本研究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分析了山东省畜产品生产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及变化情况。从各时期山东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山东的畜产品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生产结构不合理,猪肉过剩、牛肉及奶类缺乏,研究表明: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千克,而牛肉只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奶类为1/9,生产与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从畜产品的生产层面入手,利用全国农业生产成本调查资料,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单个畜产品品种的生产投入与收益状况,还分析比较了单种畜产品不同饲养主体的经济效益差别,研究表明:山东畜产品的生产收益状况在1997-2002年间是令人欣慰的,除国营企业奶牛场在个别年份的纯收益为负值外,所有畜品种的纯收益在各年份、不同饲养主体中均为正值,其中奶牛的纯收益最高,其次是肉牛,最后是生猪,在同一畜牧品种中,又属专业户的经济效益最好。同时这三种畜产品的纯收益基本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在1997-1999年三年间逐步降低,而后三年稳中有升,这与畜产品价格走势相吻合:97年-99年畜产品价格逐渐下跌,99年之后价格稳中有升,这表明畜产品价格是纯收益高低的决定因素。从畜产品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上看,畜产品生产中饲料的投入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生猪、奶牛平均在55%的水平,肉牛在25%的水平,说明总体来说饲养技术落后,科技贡献率低,畜产品生产走的是高投入的粗放型经营形式。在逐年的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下,用效率度量的非参数线性规划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同饲养主体、每种畜产品生产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各品种各饲养主体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在生产的技术效率方面,生猪、奶牛的各饲养主体的技术效率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其中农户散养生猪的效率水平进步较快,其技术效率与专业户及国营规模企业相差甚微;国营集体企业奶牛在2001和2002这两年间的饲料投入的规模效率递减、劳动力及非物质费用投入的效率损失比较严重;农户散养肉牛的技术效率停滞不前,2000年以后的三年间效率损失都比较突出,由此可看出,肉牛生产科技水平低、还是属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的附属物,其生长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 <WP=6>由于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因饲养畜牧而导致粪污排放量剧增、粪污中有毒有害物质及部份畜产品药残物超标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和愈发严重。大量研究表明:畜牧粪污会影响土壤健康,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粪污中的氮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时会产生酸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氮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粪污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不仅会影响畜牧本身的生长还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重视畜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依法治牧。针对山东畜牧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对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提出了要调整畜牧生产结构的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加快牛羊肉和奶牛的发展步伐。而且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价格的比较优势,应广辟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最后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依法治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