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面上的舞蹈——论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b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著名作家、翻译家和享誉新闻界的记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萧乾便因自传式小说《梦之谷》名噪一时。更为传奇的是,1990年,在80岁高龄之际,萧乾还与夫人文洁若合译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意识流巨作《尤利西斯》。在小说和译作的光芒下,作为萧乾创作重要一隅的新闻特写则被长久遮蔽,较少为研究者所关注。事实上,得益于小说创作的丰富经验,萧乾的新闻特写创作更具开拓意义。他的新闻特写涉及广泛的社会和人生题材,在恪守新闻职业规范的同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素描写生”,并融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国家建制的理性思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萧乾的新闻特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检索、归纳、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创作流变、思想意蕴和审美特质等方面对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同时将萧乾的新闻特写置于时代语境中加以审视,较客观、准确地评价了萧乾新闻特写独有的文学价值。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本文引言部分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萧乾新闻特写的独特价值;其次对新闻特写这一文体进行了界定,并针对“新闻特写”与“报告文学”混用的现象,着重辨析了两者的异同,廓清了两者的适用范围;此外,本文对萧乾新闻特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式梳理。   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对萧乾不同阶段的创作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萧乾创作的流变性;着重分析了萧乾从文学道路转向新闻道路的个人动因和时代契机,并循着萧乾的人生历程和精神轨迹,探析了萧乾新闻特写创作理念和风格的演变。   第二部分从萧乾的“独具一格的开拓精神”、“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矢志不渝的国家理想”和“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四个方面,对其新闻特写所蕴含的精神品格、时代精神等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在文本研读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开拓之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并指出了萧乾“未带地图”行旅人生的思想局限性。同时,本文还初步提炼了萧乾新闻特写所包含的新闻思想,弥补了现有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   第三部分从语言风格、人物描写和叙事策略三个层面对萧乾新闻特写所具有的文学性进行了开掘。首先,本文认为在写作技法上,萧乾新闻特写的语言具有视觉化特征,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其次,论文分析了萧乾新闻特写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精湛技艺,认为萧乾擅于运用素描的笔法,攫取人物的典型特征,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简练、形象地描绘个体或群像的真实面貌;再次,论文通过选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萧乾新闻特写的叙事特征,认为萧乾擅于运用多种叙事技巧,通过对素材的巧妙剪接,使其作品情节跌宕起伏,给读者以阅读现实主义小说般的审美愉悦感。   结语部分首先对论文核心观点进行了归纳性总结,整体评价了萧乾新闻特写的价值与成就。其次,阐述了论文的三点创新之处:一是系统分析了萧乾从文学道路走向新闻道路的个人动因和时代契机,探析了萧乾新闻特写创作理念和风格的演变;二是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开拓之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析,并指出了萧乾“未带地图”行旅人生的思想局限性。三是论文初步提炼了萧乾新闻特写所包含的新闻思想,进一步拓展了萧乾新闻特写的思想与文学价值。结语部分还阐明了论文存在的如理论性不够强、语言表述欠精炼等缺失与不足。
其他文献
张九龄是初、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具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又具有较高的政治,是促使初盛唐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凭借着自己特殊地政治地位和文学威望,以及功底
萧红的创作存在于她的个性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共性的错综复杂中,而她的个性和国家民族的同一性重合、偏离、隔绝,也映射出了她整个创作生涯的变化。本文在史传性的知人论世的基础
王昭君作为历史上著名女性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史、野史、诗词、变文、戏曲、民间传说、小说、影视等等,两千年来,对她的演绎不绝如缕。然而,纵观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昭
语言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要能够关注、研究语言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手段也必须不断提高。近年来,湖南衡阳市7县方言的语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