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规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用大量的习题训练学生,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而教师常常发现学生总是“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情况不容乐观。本论文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基础上,设计出两个具体教学案例,期望对此类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反思,指出在常规教学中存在两个导致学生基本概念理解和科学本质观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1)学生的前概念对学生学习起极大的干扰作用,教学中忽视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2)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教育,造成学生对科学本质产生片面的认识。然后在这基础上,提出两个教学建议:(1)根据对概念转变理论与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分析,探究式教学更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前概念;(2)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及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适当地借鉴科学史,从科学定理定律建立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计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笔者在研究基础上,依据建立在认知冲突和解决冲突基础上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理论,设计并实施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的《物体颜色》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引入》教学。其中《物体颜色》教学利用调查研究的结果,设置一个有关物体颜色的问题,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实验观察,呈现反例,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再让他们提出猜想、进行实验观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认识调整,最后建立科学的颜色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引入》是在反思实验归纳法归纳牛顿第二定律的局限性及问题的基础上,融入科学史设计,并从逻辑推理角度来实施教学:用1N力大小标准的问题导入新课→介绍牛顿在前人的研究以及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建立力、质量的概念→确定了惯性的量度→选择合力、质量、加速度三者的定量关系→根据这关系定义1N的大小,最终建立在国际制单位下的牛顿第二定律。以上两个教学设计案例在试图对传统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挖掘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教育价值,从而为提高中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教学提供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