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文献资料。预防保健是涵盖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养护机体的系列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针灸作为中医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疗效,在中华民族的预防保健方面,也一直有效的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针灸预防保健体系内涵及其实践运用规律研究相对滞后,限制了在指导预防保健方面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针灸预防保健体系建构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基于文献角度,从中医养生学、“治未病”观与现代预防保健思想内涵上的统一相关性,理论方法上的密切联系性,手段效应上的高度协同性等方面,阐述了针灸预防保健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发掘针灸预防保健的文献资源,阐明针灸学在预防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如何在目前医疗环境中更好地发挥针灸预防保健的作用和优势,以进一步提升传统针灸在预防保健、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部分。遵循文献研究方法中“文献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确定相关文献查找范围(1)古代文献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涵盖在中医养生学、“治未病”、“长寿”、“延年”等中医文献专著中,上溯先秦,下至明清,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性著作及养生家多有所创见的特色理论和方法。鉴于此,本课题通过系统翻阅历代代表性著作,最终确定了老子、孔子、管子、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范汪、巢元方、陶弘景、孙思邈、王焘、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陈直、王执中、窦材、罗天益、张杲、庄绰、高武、李梃、杨继洲、李时珍、吴亦鼎、张璐、潘伟如、叶天士、尤乘、徐宝谦、龚廷贤等35位医家著作及《黄帝内经》、《难经》等42部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纷纭繁杂的文献资料中梳理中医预防保健学的发展轮廓,对有关预防保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整理。(2)现代文献部分:采用主要检索策略①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包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所有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0月01日。②检索式:主要用关键词与主题词(预防保健、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交叉搜寻所有文献,包括针灸、灸法的所有文献,以求文献资料完整全面。2.建立相关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1)文献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文献被纳入:①文献发表年限:1982.10.01-2012.10.01(共30年);②语种限中文;③研究对象符合关键词与主题词范围的非临床治疗文献;④临床干预因素:针灸疗法和艾灸疗法为主。(2)文献排除标准含下列之一条件文献被排除:①重复报告;②个案、验案报道;③动物实验类、科普类、综述类、护理类文献;④临床治疗文献;⑤多种疗法合用类;⑥报纸、专利等非论文文献。研究结果1.古代文献部分有关中医预防保健理论渊源及实质内涵:秦汉时期,丰富的养生学思想及“治未病”框架中明确提出预防为主的思想,总结了不少预防保健经验,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重要理论,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应运而生;针灸理论体系和独特治疗方法在预防保健领域应用也崭露头角;秦汉以降,历代均各具特色渐近发展并日臻成熟。2.现代文献部分以“针灸预防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75篇;以“灸法预防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26篇;以“针灸预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318篇;以“灸法预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56篇;以“针灸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287篇;以“灸法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87篇;以“针灸治未病”为关键词,检索文献271篇;以“灸法治未病”为关键词,检索文献41篇;以“针灸养生”为关键词,检索文献342篇;以“灸法养生”为关键词,检索文献56篇。依据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相关文献221篇,从文献年代分析,以近10年来发表的预防保健研究文献为主,占全部文献的75.57%。本课题对221篇文献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现代医家对针灸预防疾病种类、选经取穴、操作方法、机理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综合分析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针灸预防保健的体系架构,为针灸防病治病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挖掘传统针灸预防保健方面的经验,揭示针灸保健防病的规律,对促进针灸预防学的形成,发挥针灸医学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丰富现代预防学的内容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