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写作”是当代诗坛极为重要的诗歌现象。自“盘峰论争”至今,“民间写作”受到诗人和评论家的极大关注。本论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当代诗坛的“民间写作”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体系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梳理其发生、发展、分化的历史历程,提炼其审美特色,挖掘出“民间写作”诗人在诗歌写作道路上所做的种种探索与深入,进而指出其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盘峰论争”事件的概述,提炼出“民间写作”的主要主张。在民间进程方面,从80年代“他们”、“非非”等平民诗派的崛起追溯“民间写作”的由来;从90年代“无名”状态下“民间写作”的坚持以及其诗歌增长点的突破,展示“民间写作”的成长与壮大;最后通过21世纪前后“民间写作”的回归与分裂,分析“民间写作”的当下价值和缺陷。论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民间写作”的审美特色:内容方面,以对平常人、平常事的关注和平常心的书写来表现日常生活的诗意;语言方面,其简单明了的意象、充满生命蕴味的语感、求真化俗的口语给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素朴之风;在表达方式上,用叙事代替抒情,让读者轻松进入文本且又能充分展示生存本相;在修辞方面,以夸张、反讽等手法来调侃解构崇高和传统,呈现一种笑中有泪、乐中思悲的悲悯效果。“民间写作”的探索与深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间写作”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凸显了当代诗歌题材的当下性和鲜活性。首先,“民间写作”从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发现诗意,拓展了诗歌题材的广度。其次,“民间写作”从普通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蕴意,体现出题材深度上的掘进。相对于“知识分子写作”在思考上的深入,“民间写作”显现的是对感受的深入,是回到日常生活本身的在场的表达,传达着此在的感受与体验。再次,“民间写作”在人的潜意识领域予以深入,发现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另一种存在状态。通过对其它文体的借用,“民间写作”不断进行形式探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方式。总之,“民间写作”不管是在诗歌题材内容方面,还是在诗歌审美、诗歌技艺等方面,都为当下的诗歌写作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当代诗坛的“民间写作”,是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另一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