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技术的不断涌现,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PCI相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如: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血栓形成、中风、大出血)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其中以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最为常见。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在行择期PCI术的患者中,术后心肌标志物升高的发生率可达28.7%,PMI发生率约为14.5%。虽然大部分病人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心肌标志物升高提示PCI围手术期的急性心肌受损,即使轻度升高,也有可能导致更高的死亡风险,有研究证明PMI与PCI术后的院内心源性死亡率及远期不良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再发严重的心肌缺血需紧急血管重建)的增加密切相关。理论上,降低PMI发生率可以降低PCI患者的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能够降低PMI发生率的治疗措施较少。目的评估在择期PCI手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预防PMI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有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证据、择期行PCI治疗的患者18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PCI术中支架植入及高压球囊后扩张前均冠脉注射硝普钠100ug,对照组则不给予硝普钠应用。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4小时内测定两组患者cTnT,以此比较两组患者PMI发生多少,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能否降低PMI发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随访六个月的靶病变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史、血脂水平(TC、TG、HDL、LDL)、高血压、糖尿病、HbAlc、CREA、eGFR、Pro-BNP、LVEF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服用口服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有60人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对照组相似(66.7%vs.54.4%,p=0.093),其余患者均服用替格瑞洛,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治疗组在PCI术后有70%的患者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对照组有76.7%的患者使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PCI相关的PMI出现6例,对照组有17例发生了PCI相的PMI心肌梗死,治疗组PCI相关的PMI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7%vs.18.9%,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发生慢血流/无复流4例,而治疗组观察到1例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1.1 vs.4.4%,p=0.174),但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所处理的靶血管数目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血压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术后即时血压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六个月随访期间各有1例进行了靶病变血管重建,而治疗组随访期间有一例患者发生了MACE。两组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相似(2.2%vs.5.6%,p=0.247),两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择期PCI手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