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通过量性研究,调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发生率、出现用药偏差的类型及原因;2.探讨影响老年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影响因素;3.通过质性研究,深入了解老年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出现偏差的真实体验,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选取于2020年3月~9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经骨密度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21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医嘱及病例,在患者出院当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表(Family APGAR Index,APGAR)、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S)、独立服药能力评价量表(Durg Regimen Unassisted Grading Scale,DRUGS)、服药依从性量表(Eight-iteam Morisky Medication Adberence Scale,MMAS-8),以获取患者基线资料。2.在患者出院后14天,通过电话随访并使用药偏差评估工具(Medication Discrepancy Tool,MDT)的方式,获取患者出院后用药情况。将出现用药偏差的患者分为偏差组,反之为未偏差组。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二项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其相关影响因素。3.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12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2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在医院-家庭期间发生用药偏差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中,共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210名,其中男性64人,女性136人,平均年龄(73.14±9.49)岁,平均住院天数(12.86±3.77)天,平均受教育年限(5.91±2.87)年,平均医嘱药物数量(3.50±1.05)种,平均DRUGS评分(42.33±16.71)分。2.纳入的210例患者中,至少存在一项用药偏差者136例(64.8%),共发生用药偏差次为513次,平均发生3.77次/人。3.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用药偏差发生最高,为43.3%(78例);双磷酸盐用药偏差发生率仅次于钙剂,为42.5%(51例);仙灵骨葆胶等中成药用药偏差最低,为16.1%(12例)。4.本研究发生用药偏差的类型中漏服药物占比最高,为96例(21.6%),不规律用药仅次于漏服药物,为93例(20.6%),用药方法错误这一用药偏差类别发生率最低,为3例(0.7%)。5.所有用药偏差原因中,患者源性原因为160例,医源性原因共122例,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源性和(或)医源性用药偏差的原因。在所有发生偏差的原因中,患源原因占比最高,为56.7%;医源性原因次之,为43.3%。患者源性原因中“对疾病不重视”中占比最高,为14.9%(42例),其次为“担心药物副作用”(10.6%);医源性原因中“用药宣教遗漏或不准确”占比最高,为11.3%(32例),其次为“出院清单上药物名称、剂量、时间难辨认”为9.9%(28例)。6.用药偏差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数、医嘱药物数量、婚姻状况、医保类型、骨折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教育年限、住院天数、既往是否有规律的用药史、居家照顾者、是否独居、APGAR评分、MMAS-8评分、HAS评分、DRUGS评分上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受教育年限、自我服药能力和家庭功能是用药偏差的保护因素。住院天数每增加1天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发生会减少到0.563倍;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患者出现用药偏差会减少到0.678倍;自我服药能力得分每增加1分,偏差发生率会减少到0.761倍;研究将家庭功能0~3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家庭功能评分得分为7~10分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的风险是0~3分患者0.330倍。7.质性研究中,在医院-家庭过渡期间内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因素可提炼为4个主题:对药物信任度、药物的认知上存在误区、服药习惯较难适应以及对现况的担忧。研究结论: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出院后早期用药偏差发生已处于较高水平,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用药偏差发生率最高,用药偏差类型中漏服药物和规律服药最为多见。2.患者源性原因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对疾病不重视态度有关。医源性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用药宣教出现遗漏或不准确有关。3.量性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住院天数、APGAR评分、DRUGS评分是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质性研究发现,药物、心理和家庭等多方面影响是导致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影响因素,二者均强调家庭功能是影响患者用药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