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中介,其法律定性不甚明晰,与客户和银行方面的法律关系也不十分明朗。此外,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我国现阶段立法的缺失、漏洞,使得传统金融市场原本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的潜在道德风险等对消费者形成更加不利的影响,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费者相关的知情权、隐私权、交易安全权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研究的目标在于,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实践中的法律性质定位,梳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业务运转中所涉及的同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而指出我国现阶段在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存在的焦点问题,接着从域外第三方支付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先进性立法经验得出启发,最后针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焦点问题提出完善第三方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全文通篇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如分类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法律解释分析法等,并强调了多种方法的有效结合与互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是对网络第三方支付和消费者权益相关基本理论作了基本介绍。该章首先介绍了网络第三方支付的概念、法律性质和分类,然后深度剖析了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同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总结得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客户之间是委托代理法律关系。最后,笔者指出了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权益面临的巨大风险以及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的必要性。第二章则是系统分析了我国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分别是:第三方支付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信息披露问题、第三方支付的差错处理问题以及第三方支付的资金监管问题。第三章是以美国和欧盟两大地区为蓝本进行了横向的域外考察,并最终针对我国现阶段在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存在的焦点问题之解决对比国外的成熟立法经验得到启发。第四章则是针对第二章的四大核心问题折射出的立法缺陷部分进行了较为完备的完善立法的建议,如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须遵循统一立法与分散立法相结合、强制立法和行业自律相结合;针对信息披露的立法须强调信息披露制度与风险责任制度的协调;针对差错处理的立法须在体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精神的前提下分差错处理的启动、差错处理期间以及差错处理的解决三大阶段进行完善;针对资金监管的立法须严格执行账户隔离,并积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