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7n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豆粕为研究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水分(13.89%、15.77%、17.66%)和不同温度(20℃、25℃、30℃、35℃)条件下的霉变规律,探索豆粕在霉变过程中豆粕的霉菌总数、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霉菌生长与豆粕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pH的关系。具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 模拟霉变试验 本试验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对三种不同含水量(13.89%、15.77%、17.66%)豆粕进行发霉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分12个组,每组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霉菌增长与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和豆粕含水量的关系,以及豆粕起始含水量对霉菌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35℃是霉菌生长的较适宜温度: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豆粕在不断发生霉变,霉变程度逐渐加强。在模拟霉变过程中,霉菌总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霉菌的增长与储藏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P<0.1);豆粕的起始含水率对发霉有显著影响(P<0.1),17.66%的起始水分对豆粕发霉程度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储藏温度与豆粕起始水分存在交互作用(P<0.1),15.77%、30℃组交互作用最强(P<0.05);随着霉菌增长,豆粕的含水率逐渐增加,并且霉菌总数和豆粕的含水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 (二) 霉变豆粕品质分析 本试验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对三种不同含水量(13.89%、15.77%、17.66%)豆粕进行发霉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分12个组,每组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霉菌增长对豆粕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蛋白质华中农业大学加01硕士学位论文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溶解度、脉酶活性△pH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霉菌生长不断加强,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有较强的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随着霉菌生长不断加强,豆粕的粗脂肪含量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粗脂肪含量的降低有较强的负相关性(P<0 .05);豆粕的粗蛋白质的含量和脉酶活性指数△pH并没有受到霉菌生长的影响(P>0.1)。 总之,对十二种不同霉变条件下的豆粕样品研究分析得到,霉菌生长对豆粕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溶解度有较大的影响(P<0.05)。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甘肃皋兰、景泰及靖远三个滩羊(Tan-sheep)群体血样的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红细胞蛋白质-1和2(Ep-1、Ep-2)以及酯酶(Es)和α-
本试验选用90头哺乳仔猪,采取预饲30天淘汰的方式,从中选出日龄相同、血缘一致、体重相近(p>0.05)的45头断奶仔猪。A组添加0.5%中药制剂,B组添加0.5%木醋液,C组添加0.5%中药+
锰是正常机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分布于生物体的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对于维持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和主要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生物体吸入过量的锰或者长时
梁光彩:河南省驻马店人,享有“军中一支笔”之称。在30多年军旅生涯中,勤练各家碑帖,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古典文翰之精华,只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就曾先后书写过30多遍。为人谦诚厚德,其高尚的艺术品德风范和与众不同的左右手高悬执笔的技艺为社会各界所称道。挥毫之间有龙蛇行飞之灵妙,号称“三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韵中透骨,筋骨相攀,章法互应,错落有致,险绝中求平稳的章法结构,堪称有弦画之妙。  在书法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