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内蒙古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虽然扩招带来教育机会的增加,然而“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屡见于新闻媒体端,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这其中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北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由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经济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局面,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匮乏,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不仅涉及到民族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还直接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故而本文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现状、公平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首先,根据教育所处的阶段,将在校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占本省、自治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作为教育起点的代理变量,发现虽然在校生人数和招生人数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将生师比以及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作为教育过程的代理变量,发现生师比有升高的趋势,存在教师不足的情况,并且经费投入也较为有限;将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本省、自治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作为教育结果的代理变量,就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说,城市>镇>乡村,同时不论是分性别还是从整体上看,2001年-2017年,民族地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总是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故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三个阶段均处于劣势。
  其次,通过泰尔指数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在数量上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基于高等教育获得视角,本文发现整体上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在20年间的公平性在增加,城市、镇和乡村间的差异始终是造成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但无论是城市居民、镇居民还是乡村居民,性别间的差异均在减小,且贡献率越来越接近;基于经费投入视角,按照地区分解,组间差异较大,但民族地区内部的差异贡献率非常小。
  最后,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通过Logit回归模型对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在数量上存在分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主要是通过家庭背景中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进行传递,在质量上的不平等则主要通过经济资本进行传递;个体努力程度对获得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会将家庭背景的优势进一步放大,扩招政策使得家庭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数量的影响小于对质量的影响,验证了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城乡差异是造成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获得数量不平等的影响因素,但不是造成高等教育获得质量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扶持力度。增大民族地区招生力度,同时给予民族地区政府和高校对特殊群体招生的自主权,并提供财政支持;其次,提升家庭文化素养,注重家庭教育。政府为民族地区提供家庭教育相关的线上免费课程,并搭建咨询平台,帮助父母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理念,使父母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群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内部也开始出现代际更替,从生产到生活,1980年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无处不在并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法,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主体视角,以农村人口迁移及社会流动理论为切入点,以内蒙古新生代农民工为个案来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路径进行考察。
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环境起到最为基础的作用,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支撑。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但是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发展的脚步,亟待解决。我国政府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布局的重要一环在十八大中提出,十九大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紧迫感的认识,将污染防治纳入到三大攻坚战之中,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
学位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整体教育有着承接作用,同时义务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政策重视和财力的大力支持。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财政倾斜力度增加较为明显。在国家财力倾斜下以及内蒙古地区自身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义务教育现阶段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取得成效明显。但值得重视的是内蒙古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仍然存在一些问
学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成为各个国家(地区)加快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影响着各国(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程。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内蒙古作为北部边疆的民族发展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与俄蒙、东欧深化合作以及贸易往来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是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门户。面对更高标准的
学位
物流业是集运输、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新型经济的一部分,作为第三产业,物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第三产业产值以及完善产业结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边境口岸作为连接国内外的重要节点,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运输枢纽功能。而口岸物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临岸产业及腹地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随着国家"一带一
学位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指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贫困县、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要省份之一,内蒙古贫困农牧区贫困人数众多、致贫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内蒙古贫困的程度深、易返贫性高,2018年末还有15万贫困人口尚未摆脱贫困,因此要实现内蒙古区域性整体脱贫的目标,
学位
十九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金融环境大幅改善的同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受金融发展质量的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金融规模的大小,众多研究学者认为前者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内蒙古经济总量持续扩大,金融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融规模不断壮大,金融效率也得到有效提升。金
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内蒙古作为西部地区省份,如何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以及医疗保障水平,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并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内蒙古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内蒙古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内蒙古流动人口现状和内蒙古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状况及群体差异;其次,建立内蒙古流动人口城职保、新农合、城居保和城乡
学位
新时代、新业态对农牧业发展带来诸多新机遇,聚焦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创新引领成为农村牧区发展新热点。不可否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工业化进展迅速,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略显落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比较突出。彻底将“三农”问题处理妥当,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建立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
学位
21世纪以来,次区域、区域,以及泛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加强区域合作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于2015年1月1日,其成员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均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作为欧亚地区重要的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