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E-cadherin与Snail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组织中和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明确二者与SACC不同病理类型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E-cadherin与Snail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从而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材料与方法组织标本收集:选取2000年9月-2009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因原发病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SACC患者51例(其中腮腺32例,颌下腺14例,舌下腺5例),选取正常涎腺组织15例(来源于同期我院颌面部骨折手术患者),51例SACC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9岁。按WHO(2004年)的涎腺肿瘤分类标准,筛状型22例、管状型19例、实体型10例。每例肿瘤标本至少选取2张来自不同部位的HE染色切片于光镜下观察。如果发现至少有1处癌细胞沿神经周围或神经纤维束间浸润生长,判定为神经浸润,共23例,无神经浸润20例。临床确诊有转移的18例,无转移的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定性及半定量检测——统计分析。结果(1)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cadherin在SACC中表达下降(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5):E-cadherin表达与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有关,在低分化实体型SACC中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在有神经侵犯的SACC组织中表达率47.83%,低于无神经侵犯者(75.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E-cadherin在有血行转移的SACC组织中表达率为38.89%,低于无血行转移者(7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E-cadherin的表达与SACC临床TNM(UICC,2002)分期的关系,Ⅰ、Ⅱ与Ⅲ,Ⅳ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1)(2)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在51例SACC组织中有21例Snail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exact test:P=0.003),Snail蛋白在SAC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Snail表达与组织病理分型有关,在低分化的实体型SACC中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ail在神经侵犯患者的SA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0.87%,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的SACC(3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51例SACC中,共有18例血行转移肺转移患者,Snail的阳性表达率为38.89%,显著高于无血行转移的SACC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13,0.01<P<0.05);Snail的表达与SACC临床TNM分期(UICC,2002)的关系,Ⅰ、Ⅱ与Ⅲ,Ⅳ期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7,P<0.01))。(3)在SACC, E-cadherin与Snail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09,P<0.001。结论: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nail呈高表达,E-cadherin呈低表达,并且两者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有无远处转移,周围神经是否侵犯及病理类型具有一定得相关性;SACC中,E-cadherin与Snail的表达呈负相关。Snail与E-cadherin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反映SA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客观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