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战争中高科技武器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颌面部火器伤更加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均一性的特点。颌面部为身体的暴露部位,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均易遭受创伤,特别是颌面部软组织的损伤,对患者身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近年来,学者们对颌面部高速投射物致伤组织损伤特点的研究和报道较多,但对颌面部爆炸伤的损伤特点研究报道较少,且颌面部爆炸伤实验研究多采用纸制雷管作为爆炸源,爆炸参数不易确定,爆炸能量不易预计和标准化,不具有典型的爆炸伤损伤特点。本实验采用一种新型点爆炸源,对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损伤特点进行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源性TGF-β在损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TGF-β的作用机理,为颌面部爆炸性损伤的有效及时救治,临床早期软组织修复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将新型点爆炸源在垂直于动物面部咬肌前缘中点上方5cm、1cm、0.2cm及0cm(即置于面部表面)处引爆,模拟爆炸冲击波,根据爆炸后各组的损伤情况,从中选择出一组动物,使得在该组相应距离爆炸下,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动物既能够被造成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又不至于因伤情过重导致死亡,从而建立一种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处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伤后观察颌面部伤情,检查有无重要器官和骨组织合并伤,按伤道方向测量记录动物皮肤和咬肌创面大小。同时将PVDF压力传感器分别埋于动物受冲击面的皮下、皮下咬肌厚度之中点以及骨膜表面,在以上所选取的动物模型所相应的距离下引爆,以检测软组织距爆源不同距离所受到的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强度,以探讨压力强度与软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在以上所选取的动物模型所相应的距离下引爆,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即刻、6h。24h、3d、7d 距伤区边缘0-0.scm。0.5-1.ocm 及1.0.1.scm(相当于肉眼分区的挫伤区,挫伤区外层及震荡区)处,分别切取相应皮肤、肌肉组织,同时切取面部对侧相应皮肤、肌肉组织作为空白对照,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在所选取的动物模型所相应的距离下引爆,动物在致伤后即刻、3d、6d、gd、12d时软组织中TGF-e的表达,结合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1 该实验所用点爆炸源药量精确、能量恒定,具有各向同性,干扰因素少,使得致伤模型重复性、稳定性好。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复制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损伤,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重复性。在距动物面部咬肌前缘中点上方 0.2 CC 引爆,既能够造成动物颌面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复合性损伤,而且又不会因为伤情过重而导致动物死亡,是一种理想的颌面部爆炸性软 二 第四军医大学硕土论文组织损伤动物模型。 2 动物致伤后均导致面部软组织洞穿性缺损,伤口呈放射状裂开,创缘面积(*7土 0.1)cm八 1.5土几 l)cm,挫伤面积约(2.0上 0.2)cmx(l.8土口.1)。m。颌面部爆炸伤的初期清创范围应不小于0.scm,不应超过1.ocm,而皮肤的清创范围应在0.Zcm以内。爆炸时压力随离爆心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呈指数衰减。 3 TGF-p 在伤后所有标本染色均呈阳性表达,位点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内。TGF P 表达随时间变化表现为一单峰曲线,伤后即刻即有少量表达,后逐渐增加,其峰值在伤后6d达到,此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12d 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其表达规律与组织愈合时间有密切关系,提示TGF-p 在组织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内在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