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内贸易大量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贸易型态。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又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发展越来越广泛,现在产业内贸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中美两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两国的双边贸易不仅是自身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对世界经济也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同美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中,既不能忽视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产业间贸易的竞争格局,也不能不关注产业内贸易规模的扩大将成为两国贸易增进的主要趋势。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刻了解两国贸易发展的现状及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对政府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实证研究支持。本文主要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和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选取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标对中美产业内贸易进行总体、分行业及分类型的实证分析,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得出两国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继而从产业内贸易的实证角度来反映中美两国贸易发展的动态趋势。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美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低,产业间贸易是双边贸易的基本格局。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从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以工业制成品为支撑;从类型来看,两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征并不是产业内横向贸易,而是价格和质量有所区别的产业内垂直贸易,后者占产业内贸易的主导地位。并且近年来这种趋势还有所加强。在影响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各因素中,外商直接投资所引起的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论文最后以所得结论为主要依据,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探求改进我国国际贸易模式和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实证角度构建了新的两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模型,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研究了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