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背景核心指标集(core outcome sets,COS)指的是特定健康或保健领域临床研究中应该测量及报告的最小的、共识的标准化指标集合。在临床研究设计之中,选择合适的结局指标进行评价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分析,发现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选择差异大、缺乏规范性、合理性、实用性等问题,无法较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法的客观疗效和优势。由于中医理论及治法方药的独特性,国际上构建的核心指标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医临床研究,因此构建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具有其独特意义。本课题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的循证评价及机制研究”(2019YFC1709300)。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常见病因,属于中医中“筋疽”、“脱疽”的范畴。《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及《国际糖尿病足病预防与管理临床指南(2019版)》中均提出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优势。前期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结局指标亦存在选择差异大、缺乏规范性、维度不全面、缺乏中医特色指标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实用性。2 研究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为最终形成该指标集奠定基础,从而规范相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报告情况,为该类临床研究选择结局指标提供参考及借鉴,从而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及实用性。3 研究方法参考国际COMET工作组及国内核心指标集相关研究构建的方法与程序,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流程及方法如下:(1)选题及确定核心指标集的适用范围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说明选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这一主题的意义。同时明确拟制定的核心指标集的适用范围(具体包括:应用场景、疾病类型、目标人群及干预措施)。(2)明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①确定是否有相似研究:检索COMET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数库,查询是否已有注册或发表的相关研究;②评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的价值:a.开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文献的系统评价;b.对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中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分析。通过两部分研究综合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以说明构建其核心指标集的意义。(3)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条目池条目池中指标收集途径包括四个:①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文献;②已注册的糖尿病足中医临床试验方案;③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患者及陪护维度指标;④对糖尿病足相关临床及科研专家深度访谈,获取医务人员维度指标。四部分指标共同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原始条目池。(4)指标整理及确定指标域通过研究小组内部讨论及专家访谈,规范及整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确定结局指标的分类方式,并将指标依次归类整理,最终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由于受到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时间的限制,故本文的研究完成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的构建内容,后续将继续开展德尔菲调查及专家共识会议等至最终形成该核心指标集。4 研究结果4.1 文献研究结果4.1.1基于Citespace软件的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医药领域糖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1)表明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发文从1995年开始逐渐上升,在2004年开始上升幅度变大,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提示研究者对该领域关注度逐年提升;(2)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分析,发现研究热点及前沿聚焦于①各种中医药干预措施的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等研究;②该病的不同分期特点、辨证论治、疗效等研究;可以看到研究热点聚焦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安全性、机制等方面,而对这些评价而言,结局指标的选择尤为重要,故本研究选择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作为研究主题,同时制定该核心指标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以中医药治疗为干预措施针对所有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研究及系统评价指标选择。4.1.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文献研究结果4.1.2.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结果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系统评价:(1)共获取72个研究,包含204个结局指标。(2)通过对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问题:①指标选择差异性较大,组合使用随意性较大;②指标表达不规范,对一些非实验室检查的指标、非指南推荐或临床公认的指标以及部分自拟指标名称没有解释说明;③指标缺乏规范的测评标准;④指标测量时点差异大,对严重程度不同的糖尿病足患者没有进行测量时点的区分,对疗程较长的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指标测量;⑤指标缺乏中医药特色。4.1.2.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注册研究方案分析通过对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中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检索,进行信息提取及分析:(1)共获取12个注册方案,共包含47个结局指标。(2)通过对注册研究中结局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结局指标维度不够全面;②结局指标名称不一致,定义不清晰;③缺乏评价时点的描述;④缺乏体现中医药疗法客观疗效和优势的指标;⑤结局指标未描述测量方式及工具,可能导致异质性。4.1.3文献研究结果汇总:(1)共获取21 1个结局指标,形成了文献研究原始条目池;(2)总体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有指标选择差异大、组合随意、表达不规范、维度不全面、缺乏标准测量工具、方式及时点、缺乏中医药特色指标等问题,亟须对结局指标进行规范,以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及科学性,说明了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4.2患者及陪护人员半结构化访谈结果(1)通过对15名患者及15名陪护人员的访谈,共获取15个结局指标,与文献研究结果比对后,最终补充的指标为:不再复发及改善情绪两个指标。(2)患者及陪护人员更重视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其中频率最高的为恢复正常行动、伤口愈合及不疼。从结局指标条目池指标不同来源分析,文献研究中指标更偏重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客观指标,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于结局指标的偏重有所不同,提示核心指标集的构建需要多维度,纳入不同利益群体。4.3专家深度访谈结果(1)通过对6名糖尿病足相关专家深度访谈补充5个结局指标:营养水平指标(红细胞计数、白蛋白)、伴随疾患指标(心功能、肺功能)及耐药菌/非耐药菌感染,同时将截趾/截肢率分为大截趾/截肢率及小截趾/截肢率。通过小组讨论后决定全部采纳。(2)通过小组讨论及专家访谈,确定符合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特点的结局指标分类方式:分为全身水平、伴随疾患及局部指标三大类,每一大类又根据具体情况细分为不同小类(具体分类方式见图2-17)。4.4规范/合并指标,形成指标域通过研究小组内部讨论,确定规范/合并指标具体方式,并按确定的分类方式将指标逐一归类整理,得到以下结论: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原始条目池,共包含127个结局指标,并按上述分类方式整理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该指标域分为三个大的水平,分别为:全身水平、伴随疾患及局部指标,每一个水平之下又具体分类,全身水平又分为理化指标、社会心理学指标、经济学指标、中医指标及营养状态指标;而局部指标又根据糖尿病足本身的特点,分为了全病程共性指标及不同分期指标,具体分期分为已溃期和未溃期两类,而每一类别中又结合SINBAD及PEDIS分级方式分为溃疡、血液灌注、感觉、神经性病变、感染、中医指标等类别(具体见图2-18)。为后续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研究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及准备工作。5 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半结构访谈及对糖足相关专家深度访谈,对该领域结局指标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现有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差异大、不规范、维度不全面、缺乏体现中医特色疗法及优势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从而说明了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研究的必要性。(2)从结局指标条目池指标不同来源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对结局指标关注偏重不同,提示核心指标集的构建需要多维度,纳入不同利益群体。(3)初步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原始条目池,共包含219个结局指标,并确定指标分类方式及规范/合并整理指标方法,最终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共包含127个结局指标。(4)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访谈研究等方法形成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目的在于最终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以期帮助研究者更为科学和规范的选择和应用结局指标。但具体应用中,如何应用结局指标最本质取决于研究本身的特性和需求,可依据具体情况确定主次指标或赋予相应的权重。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益肾蠲痹丸能改善卵巢切除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及跗骨骨表面骨微观结构的破坏,减轻关节局部炎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及软骨与骨的破坏。其机制与上调ephrinB2蛋白,抑制破骨细胞(Osteoblast,OC)分化和活性的过度增强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制备肾虚(卵巢切除)CIA模型的
背景:穴位既反映机体状态,又是施治部位。临床和基础研究过程中,疗效常是判定穴位有效的最终评价指标,也是判断穴位特异性的依据。临床研究中,尽管多数结果表明施治于穴位比非穴位疗效好,但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二者疗效并无差别。这说明,以既定框架固化穴位的部位与主治不利于探究穴位的本质。穴位所表达的体表与内脏、体表与深部软组织联系是生物体所共有的。我们根据前期皮肤与内脏会聚-易化现象研究提出,相对于正常生理情况
1 研究背景女性的卵巢功能下降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为卵巢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是指卵巢内存留的可募集卵泡数目减少或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卵巢反应性及生育潜能较同龄女性下降的一种疾病,不强调病因及患者的年龄与月经状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及工作节奏等的改变,DOR患病率持续增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
1.研究背景中医古籍作为重要的中医知识载体,记录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克服人类健康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是中医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石。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够指导临床诊疗并为科研提供思路。中医临床和文献专家,已对《伤寒论》进行大量旁校、参正、校注、语译的工作,便于后世
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和较高的食养价值。目前《中国药典》中对于紫苏叶药材设定的标准较薄弱,仅对来源、性状、鉴别、水分和挥发油含量进行了限度的设定,其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化学成分含量标准的空缺,这主要是由于市售紫苏叶品种和食用品种等混乱,样本间差异较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因此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管老化(VA)是高血压(HTN)、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及推动因素。VA和HTN都与血管树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有关,主要表现为是血管僵硬度及血管张力增加,弹性减弱等。VA与血压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血压升高是VA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长期的HTN又会导致动脉壁损伤,进而促进血管僵硬,加速血管的老化。本研究将VA作为研究目标,
双氢青蒿素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双氢青蒿素是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最近,中药研究所某团队拟进一步开发双氢青蒿素,使其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病理疼痛。为此,我们对该化合物开展了大鼠药代研究以支持双氢青蒿素临床适应症的拓展。早前,曾有学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开展了双氢青蒿素的大鼠药代研究,然而该分析技术没有区别双氢青蒿素原形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由于双氢青蒿素的药效活性主要来自原形化合物,因此
研究背景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医生基于对证候的判别做出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然而,医家学者对KOA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理论的认识不尽相同,经验各有偏重,致使KOA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繁多,临床辨证分型呈现多样性,缺少规范化的中医证候分型指导临床研究与治疗。分期论治也是KOA的主流诊疗形式。《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通过德尔菲法结合共识会议法,立足患者临床表现,着眼于症状
当我通读完《最好的告别》一书,掩卷而思,第一个想法就是,本书应当列为医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同时也应当作为现职医护人员的培训教材。当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读者能够读到本书,诚如本书副标题所写:"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对于一个相对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而言,增加一点这方面的常识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特别是更加从容地面对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衰老和死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