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虽然政治极为混乱,但是美学成就却十分辉煌。嵇康的美学思想正是这个时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和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思潮、美学理论都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在魏晋玄学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从生命精神、音乐思想和文学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嵇康的美学思想,认为嵇康的美学思想的主线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体的“自然之和”,是一种兼容儒道的玄学美学思想。  全文的结构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嵇康美学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由于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和汉王朝的最后解体,作为汉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经学思想也日渐衰败,礼法名教也因此松弛,玄学随之兴起。随着玄学大盛,促进了魏晋人思想的活跃和解放,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也同样达到了一种自由之境。嵇康就是那一时期士人杰出代表,他继承了老庄尊崇自然的思想,并将其引入美学,认为“自然之和”才是美学的最高境界,给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使魏晋美学在中国美学史独树一帜。  第二章从生命美学、音乐美学、文学美学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嵇康的美学思想,总结出嵇康美学思想的本质:追求“自然之和”的美学思想。嵇康的生命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任自然”上。“任自然”而“逍遥”是嵇康生命美学的总体概括。从“任自然”,嵇康提出了他的养生思想。他认为养生有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嵇康虽然不否认养形在养生中的作用,但认为养生重在养神。从“任自然”嵇康提出了对礼法名教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建立了一种人格美理想。  以“自然之和”为美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嵇康的生命美学思想里,还表现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文《声无哀乐论》中。在这篇文章里,嵇康从音乐的本体、音乐和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认为音乐本体是“自然之和”,与人为的社会政治伦理无关,也与人的情感利欲没有联系,它只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自然声音美,是“道”在自然声音中显现出的和谐的形式美。这一和谐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也是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  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嵇康有着互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音乐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即所谓的“假物以托心”或借乐声以“发泄幽情”;另一方面,他在《声无哀乐论》中却又竭力否定音乐与人的感情有关。“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哀乐。哀乐自当于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嵇康认为音乐有自己的自然之和,音乐组合有自己的规则,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在《声无哀乐论》的结尾,嵇康又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即音乐的美育功能。他认为,音乐的美育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一是调和情志,悦心养性的娱乐功能。  关于嵇康的文学美学思想,专门的论述不是很多,评价也不是很高。但本文认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嵇康的美学思想。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是嵇康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论辩文和诗歌方面来阐述他的文学美学思想,认为嵇康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以下美学风格:一、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二、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三、富于思辩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总结嵇康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嵇康的以玄学为哲学基石,兼容儒道思想于一身,所生发出的追求“自然之和”的美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对后世的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无论是在元伦理学出现之前还是在其之后,伦理学史上关于“正当”和“善”的论述屡见不鲜,尽管“正当”往往是从“正义”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在不同的时期“正当”与“善”呈现出
本文以广西天等县上映乡广原村下庄屯为个案,运用地方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对壮族民间广泛存在的宗教形式——道公教进行浅层研究。道教进入壮族地区后,由于同源互感的原因,即与壮
“诚意”是《大学》修养工夫的重要概念,朱熹曾先后对“诚意”之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自欺”“自慊”“慎独”概念的诠释进行过多次修改,但最终并没有定论。其修改过程中也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两个决不会”思想不是他随意萌发的思想火花,而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应有之义并构成唯物主义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