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1999年9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99全球《财富》论坛·上海”开幕晚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希望,中国的企业要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这是第一次使用“走出去”的概念。2000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同出席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座谈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样做,有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他还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优秀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努力促进我国经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迈出新的步伐。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引进来”的经验,而“走出去”作为跨世纪的新的战略选择,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与探索。因此,结合实际,针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企业怎样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希望本论文能通过对企业在“走出去”时应采用的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的探讨,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尽绵薄之力。二、论文的框架与内容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概况<WP=3>该部分内容简单介绍了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走出去”的发展阶段及特点。重点放在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总结上。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在对外投资领域上,贸易型企业比重过大,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太少;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企业微观管理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国际化人才极度缺乏。第二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本章主要说明我国企业为何要“走出去”及“走出去”的可能性。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走出去”战略及江泽民同志对“走出去”战略内涵的深刻的解释。接下来,文章阐明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基础。因为目前有许多人对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持怀疑或否定态度,认为“走出去”的条件尚不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资金不足论”和“技术落后论”。笔者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且说明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和动态性,支持我国企业大胆 “走出去”。企业“走出”国门,对国家经济和企业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5933.3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已高达2000亿美元。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产业和产品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实力正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同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第三章 阻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分析本章列举了阻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些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机制僵化、政府的宏观管理混乱及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素质<WP=4>低。第四章 消除我国企业“走出去”阻碍因素及应对之策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根据世界跨国公司发展的实践看,要成功“走出去”与国外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必须加快组建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注意培育各类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针对我国极其缺乏跨国经营所需的国际化人才这一阻碍因素,文章提醒企业应注意更多地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与各大专院校联合办学,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也是获取所需人才非常不错的途径。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走出去”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地员工。这样做的好处是:人员当地化节约了调控成本;当地人员与政府关系密切,了解市场,更容易了解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帮助当地政府部分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势必融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总部派驻人员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在协作型竞争的大趋势下,我国企业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强强联合,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集团、大公司,形成各类战略联盟,提高我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五章 有关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强化跨国化的经营观念,包括强化跨国化的商品、质量、市场、竞争和法制观念。它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至关重要。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