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翻译中异化译词的接受度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汉语和日语都使用汉字。曾经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经过日本人的再创作,演变成为日语的固定词汇后又传到中国。日语中所使用的再创作的汉语词都是日语词汇,部分日语词汇现在在汉语中也大量地被使用着,并且在汉语中已经被固定下来。笔者预计今后也会有更多的日语词汇被我们所接受。那么,数量众多的日语汉语词词汇,作为使用汉字的我们都能够接受吗?哪些汉语词不能够被我们所接受?影响我们接受汉语词的要素是什么?接受这些汉语词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被系统地研究。   语言学家、文化学家韦努蒂于1995年提出了异化翻译理论,这种理论在欧美翻译研究领域运用非常广泛。异化翻译强调充分尊重、保留起点语言的特点,甚至生搬硬套原语言,以实现保存弱小文化、促进多文化并存的目标。但是,韦努蒂的异化概念是限定在欧美的翻译研究,而在日汉翻译中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否适用是本论文想探明之所在。为方便起见,本论文把使用异化译法翻译的词语称为“异化译词”,即把日语中的词汇直接或者稍作改变引入汉语。限于篇幅,本论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例如:达人)以及一小部分音译词(例如:一级棒)。本论文对日汉翻译中异化异词进行的考察具有现实意义,对今后日汉翻译中异化异词能否应用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   本论文主要对异化译词在中国的接受度进行了考察,同时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异化译词接受度的相关因素。笔者认为从异化译词接受度本身而言,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是这些异化异词是否符合中国汉字的造词习惯和规律。另外,异化译词虽然能够促进多元文化的并存,但仅仅依靠异化译词却改变不了文化的强势与弱势。换言之,强势文化的语言更容易被弱势文化接受,而弱势文化语言相对较难进入强势文化语言。   本论文由六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先行研究和本论文的定位。第二章,对“异化译词”的外延、内涵进行了界定,将其限定为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和一小部分音译词。同时阐述了异化翻译理论的特点和翻译目标。第三章,对日语中的汉语词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其特点。本论文将日语中的汉语词分为三类。①翻译欧美语言的译词。②在表记上用汉字意译、在发音上音译的译词。③日本人描绘日本社会、文化、艺术等创造的汉字词汇。其特点是大多数日语汉字词汇都利用了汉字的构词方法以及表意文字的特性,这些词汇具有能够被接受的基础。第四章,对已经被中国接受的异化译词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三种接受方式,即①异化译词原封不动地被接受;②稍加改变后被接受;③完全不被接受。为此,本论文分析了影响异化译词的可接受度的相关要素,即语言、文字要素、词语感情色彩要素、心理要素以及其他相关要素等,找出了影响接受度的最关键的要素:语言?文字要素。第五章,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了异化译词和多元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异化译词确实能够导入异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异化翻译,还不足以改变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比的现实存在。第六章,本论文归纳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本论文通过对日汉翻译中异化异词接受度的研究分析,得知就异化译词本身而言,异化译词的可接受度与异化译词是否符合中文传统构词规律、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是影响接受度的决定性的因素。同时,异化译词的语义范围、感情色彩也左右着异化译词的可接受度。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异化译词是异文化的使者”,异化译词在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仅仅凭借异化译词来推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其作用是有限的,它无法改变文化的强、弱势对比的现实存在,因为异化译词的可接受度归根到底,与国家的实力强弱是紧密相连的。
其他文献
英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现代以来,中国许多翻译家为汉译英国文学作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些年在翻译界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对英文经典作品进行新译。然而
误解发生在言语交际中,由于其频发性及其对言语交际有效性的影响,而引起国内外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误解现象进行研究,如哲
众所周知,二语学习不是单纯的二语思维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它是母语思维和二语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早期的研究证明母语对二语的学习并非是正面或负面影响,认知理论界定了母语思维
学位
近年来,我国对国外作品的翻译出版呈现了数量多、品种多、更新快的特点。在这其中,能唤起读者共鸣,对读者有所启发的励志性图书占了很大份额。除了字数少、笔触贴近普通人、增加
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存在典型而又成熟的朝贡关系。在朝贡过程中,山海关在地理上连接浩瀚渤海与逶迤燕山成为华与夷的分隔线,并形成固若金汤的关隘。因此经过
曹植,朝鲜中期的文臣、性理学家,号南冥,一生未仕,专注于学问。南冥从小就开始诵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对于《左传》、《中庸》、《大学》、《近思录》等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