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e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代谢性疾病,其中90%以上的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在T2DM发病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目前降糖药物种类多样,但二甲双胍仍被各大指南推荐为T2DM患者的首选治疗,多项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发挥降糖作用的关键在于消化道。近年已有部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探究了二甲双胍对用药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但是研究人群集中在西方人群,且研究时间多为3-4个月的长期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纵向队列,探究二甲双胍用药前及用药2周、1月后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及其与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明确二甲双胍治疗对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为今后探究二甲双胍在胃肠道发挥作用的机制探索,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代谢调节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为纵向队列研究,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初治T2DM患者共19人,加用二甲双胍0.5g每日三次治疗,收集入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1月的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16s rDNA V3-4区进行测序。同时采集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1月的外周血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9例初治的T2DM患者,根据二甲双胍的用药时间,分为用药前组(EJSGO组)、用药2周组(EJSG1组)、用药1月组(EJSG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95±13.30岁。二甲双胍用药1月后,患者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体重较用药前均下降,但下降程度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fasitng plasma glucose,FP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lc,HbA1c)较用药前明显下降,但下降水平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血脂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均较用药前改善,但变化未达到显著性差异。2.对所有样本的有效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聚类分析,共得到716个不同的OTU,其中EJSGO组有714个,EJSG1组有707个,EJSG2组有694个。其中,686个OTU为3组共有;EJSGO组相较于EJSG1组及EJSG2组2组,独有OTU 3个。EJSGO组和EJSG1组独有的OTU数分别为9个和2个;EJSGO组和EJSG2组独有OTU 22个和2个。说明二甲双胍用药2周及用药1月后,相比较于用药前,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并无显著差异。3.α多样性分析提示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用药1月后的Shannon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用药前。4.主坐标分析提示二甲双胍用药前及用药2周、1月后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整体结构比较差异不显著,分离趋势不明显。5.物种分析方面,在科水平,发现二甲双胍用药2周及1月后,消化链球菌科(fPeptostreptococcaceae),梭状芽胞杆菌科 1(fClostridiaceael)的物种丰度均显著下降。在属水平,用药2周后,消化链球菌属(gPeptostreptococcaceae),艰难梭菌属(gPeptoclostridium),狭窄梭菌属 1(g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l),韦荣球菌属(gVeillonella),及肠杆菌属(gIntestinibacter)的物种丰度显著下降;用药1月后,除上述菌属,新增 gRuminococcaceaeuncultured,gTuricibacter,瘤胃梭菌属 9(gRuminiclostridium9),gFlavonifractor 和 gLachnospiraceae NK4A136的物种丰度显著下降。6.将二甲双胍用药2周及用药前两组之间有差异的物种、二甲双胍用药1月及用药前两组之间有差异的物种,分别与患者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gRuminococcaceaeuncultured 与 HOMA-IR 正相关(r=0.664,p=0.018),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负相关(r=-0.671,p=0.002)。g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与空腹C肽正相关(r=0.572,P=0.032),与尿微量白蛋白正相关(r=0.722,p=0.005)。gVeillonella 与 BMI 正相关(r=0.673,p=0.002)。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二甲双胍治疗的纵向队列,探究了二甲双胍用药前、用药2周、1月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发现用药后肠道微生物群的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部分与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及胆汁酸代谢异常相关的细菌的丰度下降,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g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升高,而阿克曼氏菌属(gAkkermansia)的丰度尚无显著差异。我们认为,二甲双胍的治疗在不增加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特定菌属的丰度,发挥代谢调节的作用,而一些有益菌群的群落在1月的时间内尚不足以建立,需要更长期的治疗观察。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47%。因其病情慢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系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开发。因此,加强对寻常银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
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目的:人类微生物群是由栖息在人体口腔、肺、肠道等部位的以细菌为主、还包括病毒和真菌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失调等改变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但微生物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及世界上仍缺乏针对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特异性微生物群构成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比较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与非肿瘤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唾液菌群构
背景:近年来,以颈椎病、椎管狭窄症、椎间盘突出症等为代表的脊柱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是造成颈肩部不适、腰背部疼痛、四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主要病因。脊柱手术是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却存在着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和学习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寻找有效手段降低脊柱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与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难题。医疗手术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人
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DL颗粒的异质性差异,在CAD进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近年来有关LDL亚组成分与CAD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
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致多系统器官损伤的自身免疫病,其特点是体内大量自身抗体和持续慢性炎症的存在。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包括SLE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报道的SLE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研究样本量较小、检测精确度较低且多数未排除药物干预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克服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如何早期发现肿瘤、预测患者预后以及监测复发转移等一直是各中心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免疫炎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Serum immunoinflammation-related protein complexes,IIRPCs)在提示肿瘤发生发展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且与疾病进展相关,但目前尚无
[目的]全血样本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样本用以总HIV-1 DNA水平的评估;探索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急性期感染者总HIV-1 DNA的影响;探索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不全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我院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门诊随访的急性期患者27例,根据cART方案分为三联组,四联组,四联+雷公藤组。急性期加用雷
第一部分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背景与目的: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UC5B基因位点rs35705950的非风险等位基因与免疫异常及IPF的进展有关。然而,在中国IPF人群中,基因组外显子区域的罕见变异尚未被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提高对中国IPF人群遗传变异位点及其功能的理解,并评估rs35705950非风险等位基因是否与免疫通路相关基因罕见变异富集相关。方法:纳
第一部分:法洛四联症的当代治疗模式——一项中国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背景及目的:法洛四联症(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治疗发展已经超过70年。目前报道的TOF治疗相关研究多基于国外数据,缺少中国TOF大队列数据。本研究旨在描述2012-2017年中国单中心TOF治疗趋势及早期结果。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0-18岁在2012-2017年期间主要诊断为TOF的患者;最终共有
[研究背景]以糖脂代谢异常为核心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公共健康问题,寻找预警标志物及干预靶点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衰老、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与糖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衰老、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指标对糖脂代谢异常的预测作用的人群研究较少,结果不一致,且缺乏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不同个体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及对干预的反应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代谢性疾病风险分层及个体化管理对患者临床结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