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外贸拉动中国经济体系转型基本格局的形成,华北区域的港口与铁路的建设逐渐增加,现代性的交通运输体系日益成长。以港口、铁路为依托的东部沿海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引导商贸流通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工商业城市逐步崛起,进而导致华北区域城市格局及特点都出现了新的气象。1898-1937年间胶济铁路、港口与青岛城市经济崛起间的关系,便是这一社会特征的生动展现。 论文分为五部分。即:青岛港、胶济铁路的基本形态、胶济铁路-港口与青岛经济变化、路港运输与青岛经济关系的计量分析、现代交通体系与近代烟台-青岛经贸地位的变迁、悲惨的繁荣。在第一部分,文章描述青岛城市的地理沿革、青岛港与胶济铁路的修建,重点分析胶济铁路的经营状况、运输价格以及运价比价的关系。第二部分,文章从西方经济学的结构框架出发,把青岛城市经济分为两大部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按照宏观经济的总目标重点考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两大方面,揭示胶济铁路对这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其传导机制;在微观经济部分上,分析胶济铁路对生产者选址、投资,以及关系消费者行为的物价与就业的影响。第三部分,文章运用统计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Eviews软件的操作,明确港口、铁路对城市经济总量增长的数量关系。第四部分,文章选择青岛与烟台两个城市,通过比较它们交通体系的差别,探讨现代交通对城市贸易盛衰移位的明显作用。最后,文章认为,现代交通体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而非发展,这种模式近似国际经济学重要概念“悲惨增长”,并作具体分析。